当代台湾女性参政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01:35
本文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海内外学者前期的研究成果,围绕1949年以来台湾地方各级公职人员的选举结果,考察了半个多世纪来台湾女性参政的发展演变情况,指出早期的女性参政得益于妇女保障名额制度,而女性参政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则与岛内政治环境的宽松程度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为了对台湾女性参政做进一步的考察研究,以台湾“立法院”为研究中心,通过与男性“立法委员”做比较,探析女性参政的具体表现。经过综合比较与个案分析,从性别分析的角度透视了“立法院”运作过程中的性别政治生态。最后,借助性别差距理论,从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制度等角度全面评析了在政治参与上两性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当代台湾女性参政的积极意义及影响女性参政的各种社会性制度性因素,并试图找出女性参政中的台湾特性和一些关于全球女性参政的普遍共性。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威权统治时期妇女被动参政(1949-1969)
第一节 威权统治时期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国民党主导下的妇女运动
第三节 保障名额下的妇女参政
第二章 威权松动时期妇女主动参政(1969-1987)
第一节 威权松动时期的社会变迁
第二节 女性主义思潮下的妇女运动
第三节 非国民党籍妇女主动参政的初步尝试
第三章 解除戒严以来妇女积极参政(1987-2006)
第一节 解除戒严以来的社会转型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女性主义运动
第三节 威权瓦解时期的妇女参政
第四章 性别视角下的台湾女性参政
第一节 台湾“立法院”概况
第二节 性别差异:“立委”问政两性综合比较
第三节 个案分析:“两性工作平等法”审议透视
第五章 台湾女性参政的走势与性别分析
第一节 女性参政走势分析
第二节 性别差距理论对两性参政的分析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话语·国族寓言·华人文化英雄——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当代华语经典《桑青与桃红》[J]. 朱立立. 台湾研究集刊. 2006(03)
[2]社会历史变迁下的台湾电影女性形象[J]. 李清. 台湾研究集刊. 2006(03)
[3]民进党急速衰敝的政治发展脉络——岛内“二次政党轮替”的民意逐渐浮现[J]. 范晓军. 台湾研究集刊. 2006(02)
[4]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J]. 王瑞芹.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4)
[5]女性解放的哲学思考——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消解[J]. 戴雪红.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6]发展与困惑——新时期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J]. 高世瑜. 史学理论研究. 2004(03)
[7]“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J]. 雷颐. 史学理论研究. 2004(03)
[8]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J]. 胡晓红. 浙江学刊. 2004(02)
[9]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J]. 荣维毅. 妇女研究论丛. 2003(04)
[10]从政治解放到性别解放——论中国妇女解放理论构建[J]. 江建文. 妇女研究论丛. 2003(04)
本文编号:3465784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威权统治时期妇女被动参政(1949-1969)
第一节 威权统治时期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国民党主导下的妇女运动
第三节 保障名额下的妇女参政
第二章 威权松动时期妇女主动参政(1969-1987)
第一节 威权松动时期的社会变迁
第二节 女性主义思潮下的妇女运动
第三节 非国民党籍妇女主动参政的初步尝试
第三章 解除戒严以来妇女积极参政(1987-2006)
第一节 解除戒严以来的社会转型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女性主义运动
第三节 威权瓦解时期的妇女参政
第四章 性别视角下的台湾女性参政
第一节 台湾“立法院”概况
第二节 性别差异:“立委”问政两性综合比较
第三节 个案分析:“两性工作平等法”审议透视
第五章 台湾女性参政的走势与性别分析
第一节 女性参政走势分析
第二节 性别差距理论对两性参政的分析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话语·国族寓言·华人文化英雄——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当代华语经典《桑青与桃红》[J]. 朱立立. 台湾研究集刊. 2006(03)
[2]社会历史变迁下的台湾电影女性形象[J]. 李清. 台湾研究集刊. 2006(03)
[3]民进党急速衰敝的政治发展脉络——岛内“二次政党轮替”的民意逐渐浮现[J]. 范晓军. 台湾研究集刊. 2006(02)
[4]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J]. 王瑞芹. 妇女研究论丛. 2005(04)
[5]女性解放的哲学思考——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消解[J]. 戴雪红.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6]发展与困惑——新时期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J]. 高世瑜. 史学理论研究. 2004(03)
[7]“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J]. 雷颐. 史学理论研究. 2004(03)
[8]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J]. 胡晓红. 浙江学刊. 2004(02)
[9]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J]. 荣维毅. 妇女研究论丛. 2003(04)
[10]从政治解放到性别解放——论中国妇女解放理论构建[J]. 江建文. 妇女研究论丛. 2003(04)
本文编号:3465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6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