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07 04:27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开始显现,且成为塑造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社会结构日益重要的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和较强的市民化能力,其市民化进程也影响着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从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视野出发,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其实是社会结构/制度安排与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相互型塑和建构的过程。根据中国的国情,以郑州市为例,研究认为社会结构因素主要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城市住房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城市社会舆论,主体因素主要指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接着在就业、居住、社会舆论三个方面分析了制度安排与新生代农民工是如何相互制约和建构的。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现状和前景。 最后,文章认为这种互构机制代表了社会转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点,然而两者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后者的发展取决于前者的推动,所以,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实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需要全面、系统地改革我国社会政策体系。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1.2.2 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1.3 理论视角
1.3.1 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
1.3.2 分析框架
1.4 概念界定
1.4.1 市民化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个案访谈
1.5.3 选择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
第2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外部结构因素
2.1 社会转型与人口流动
2.1.1 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流动和转移
2.1.2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口流动和转移
2.2 社会制度安排
2.3 社会舆论
第3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部主体因素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市民化意愿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
3.1.3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
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3.2.1 社会资本与市民化能力的提升
3.2.2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现状
3.2.3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和融合现状
第4章 互构机制的运作与展现:市民化不同领域的考察
4.1 就业
4.1.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背景
4.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应对
4.1.3 小结
4.2 居住
4.2.1 住房制度
4.2.2 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选择
4.2.3 思考
4.3 社会舆论
4.3.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舆论环境
4.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印象管理"
4.3.3 从"农民工"到"新市民"的改变
4.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4.4.1 市民化
4.4.2 准市民化
4.4.3 半市民化
4.4.4 边缘化
4.4.5 逆市民化
第5章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5.2 思考:流向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卷内备考表
本文编号:4003154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1.2.2 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1.3 理论视角
1.3.1 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
1.3.2 分析框架
1.4 概念界定
1.4.1 市民化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个案访谈
1.5.3 选择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
第2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外部结构因素
2.1 社会转型与人口流动
2.1.1 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流动和转移
2.1.2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口流动和转移
2.2 社会制度安排
2.3 社会舆论
第3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部主体因素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市民化意愿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
3.1.3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
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3.2.1 社会资本与市民化能力的提升
3.2.2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现状
3.2.3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和融合现状
第4章 互构机制的运作与展现:市民化不同领域的考察
4.1 就业
4.1.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背景
4.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应对
4.1.3 小结
4.2 居住
4.2.1 住房制度
4.2.2 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选择
4.2.3 思考
4.3 社会舆论
4.3.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舆论环境
4.3.2 新生代农民工的"印象管理"
4.3.3 从"农民工"到"新市民"的改变
4.4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4.4.1 市民化
4.4.2 准市民化
4.4.3 半市民化
4.4.4 边缘化
4.4.5 逆市民化
第5章 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
5.2 思考:流向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卷内备考表
本文编号:4003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400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