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河南省遂平县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4-12-26 01:25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也逐渐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农民工作为当今社会工业现代化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组成部分,其作用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农民工就业。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今农民工大军的主体,自我国国务院第一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起,社会各界就对这一群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们外出打工相比,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和所受环境影响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与第一代外出务工农民工明显的群体差异特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他们的就业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系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影响他们择业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实证法研究方法为主,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等方法对河南省遂平县167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本文立足于理性选择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等理论视角,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按选择的先后顺序分为择业的动机、择业渠道和职业选择三个方面。并分别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几...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论文结构
    1.8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新生代
        2.1.2 新生代农民工
        2.1.3 择业行为
    2.2 择业行为相关理论回顾
        2.2.1 理性选择理论
        2.2.2 择业动机理论
        2.2.3 人职匹配理论
    2.3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的实证研究回顾
        2.3.1 择业行为影响因素
        2.3.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
        2.3.3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动因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模型设定
    3.2 变量界定及说明
        3.2.1 人口特征
        3.2.2 人力资本
        3.2.3 社会资本
    3.3 变量选择
        3.3.1 因变量:择业动机、择业渠道、职业的选择
        3.3.2 自变量: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4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 数据来源
    4.2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描述性分析
5.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具体情况
    5.1.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与各变量交叉分析
    5.2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与各变量的交叉分析
    5.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和各变量的交叉分析
6 实证分析
    6.1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回归结果分析
        6.1.1 人口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6.1.2 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6.1.3 工作地点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回归结果分析
        6.2.1 人口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6.2.2 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6.2.3 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回归分析
        6.3.1 人口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6.3.2 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特征主要总结
        7.1.1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多以发展型和价值型为主
        7.1.2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渠道仍以亲友介绍为主
        7.1.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更多的向商业与服务业倾斜
    7.2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影响因素总结
        7.2.1 人口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7.2.2 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有显著影响
        7.2.3 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有显著影响
    7.3 对策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4020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4020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