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朝鲜半岛安全走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2 06:25

  本文关键词:朝鲜半岛安全走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朝鲜半岛安全走向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摘要】:朝鲜半岛安全局势是冷战以来国际政治的焦点之一,朝鲜半岛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位置,美、日、韩、中、俄等相关国家的战略博弈和外交政策取向对朝鲜半岛的安全进程起着影响与制约的作用,使朝鲜半岛地区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方力量交互、制衡的状态。历史以来,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云谲波诡,从历次朝核危机到导弹试射事件,再到“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战”等,这些半岛危机冲突事件每次都牵扯着全球安全形势紧绷的弦,朝鲜半岛的安全走向不仅关系到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和平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安全局势。本文从对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历史进程分析入手,结合国际政治理论的立体视角,探寻在各理论维度上,对朝鲜半岛安全走向形成关键影响的因素,并综合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期厘清朝鲜半岛安全局势及各关键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属性和变量间相关关系,为促进朝鲜半岛安全局势走向缓和稳定,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导论,对选题背景、论文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进行概述,较完整的分析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历史进程,并提出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第二章结合朝鲜半岛安全进程的演进形势,引入了均势安全理论、集体安全理论、合作安全理论、文化认同安全理论等四种国际政治安全理论,并就每种理论对于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适用性、必要性等问题作出分析。 第三章在对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动态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论文研究设计,将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及其影响因素作为两个独立变量,并分别进行概念化操作。同时,结合起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探寻各影响因素与半岛安全局势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因素的理论属性和各自影响权重,最后作出结论分析。 第四章继承前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分别在国际体系层次和国家行为体层次,作出促进朝鲜半岛安全局势走向缓和与稳定的积极思考。
【关键词】:朝鲜半岛安全走向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22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10-20
  • 1.2.1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由来10-15
  • 1.2.2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现状15-17
  • 1.2.3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17-20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20-22
  • 1.3.1 研究方法20-21
  • 1.3.2 研究设计21-22
  • 第二章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的研究理论22-32
  • 2.1 现实主义安全理论22-23
  • 2.1.1 均势安全理论22
  • 2.1.2 均势安全理论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的适用性22-23
  • 2.2 理想主义安全理论23-26
  • 2.2.1 集体安全理论23-25
  • 2.2.2 集体安全理论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的适用性25-26
  • 2.3 新自由制度主义安全理论26-29
  • 2.3.1 合作安全理论26-27
  • 2.3.2 合作安全理论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的适用性27-29
  • 2.4 建构主义安全理论29-32
  • 2.4.1 文化认同安全理论29-30
  • 2.4.2 文化认同安全理论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的适用性30-32
  • 第三章 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与影响因素32-54
  • 3.1 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32-39
  • 3.1.1 变量划分32-34
  • 3.1.2 因变量的确定:朝鲜半岛安全局势34-35
  • 3.1.3 自变量的确定:朝鲜半岛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35-39
  • 3.2 分析与讨论39-54
  • 3.2.1 对朝鲜半岛危机事件的变量分析39-51
  • 3.2.2 对朝鲜半岛危机事件分析结果的讨论51-54
  • 第四章 促进朝鲜半岛安全走向的思考54-61
  • 4.1 国际体系层次的思考54-57
  • 4.1.1 对现有理论模式的反思54-56
  • 4.1.2 推进朝鲜半岛安全机制建设56-57
  • 4.2 国家层次的思考57-61
  • 4.2.1 促进半岛地区双边或多边对话57-59
  • 4.2.2 发挥中国在解决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的积极作用59-61
  • 结语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5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关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0期

2 于迎丽;;论美国对朝政策的“变”与“不变”——兼论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趋向[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韩忠富;美国对朝政策浅析[J];东北亚论坛;1996年02期

4 郑信哲;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多种影响[J];当代韩国;2001年03期

5 尹桂云;合作安全:亚太地区可行的安全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1999年10期

6 朴键一;朝鲜核问题及其未来走向[J];当代亚太;2003年03期

7 王晓波;宋金泉;;朝核问题:内在逻辑与中国的外交政策选择[J];国际观察;2011年03期

8 徐进;;朝鲜核问题:中国应强力介入还是中立斡旋?[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6期

9 孙承;第二次朝鲜核危机[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3期

10 陈向阳;;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及其走势[J];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记者 周之然 莽九晨;[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日;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伟;浅析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因素[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2 刘福江;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叶红;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桑修成;巴里·布赞的国际体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志河;中国在北京六方会谈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17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17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3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