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构建东北亚政治互信机制及中国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10-21 00:10

  本文关键词:构建东北亚政治互信机制及中国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东北亚 政治互信 合作安全


【摘要】: 冷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从主观意识出发,把中国实力的增长看成影响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之一,结果导致中美、中日等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加深,加之东北亚地区分裂主义、领土纷争、军备扩张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改善各国之间的关系,建立政治信任,避免发生对抗,实现地区的和平是东北亚地区当务之急加强政治互信将为建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机制,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化提供政治基础,为东北亚的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奠定基础。然而,东北亚地区各种矛盾复杂,朝核及其映射出来的朝鲜与美国、日本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手段当然有很多。其中,加强东北亚各国的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无疑是最佳的,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和消除冲突,还可以促进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但是,与欧洲建立互信措施相比,在东北亚地区建立政治互信并非易事。本文从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东北亚建立政治互信的阻碍、单边主义对政治互信的威胁、传统均势在东北亚各国建立互信的影响以及东北亚地区特殊的历史原因等等加以分析,提出东北亚国家建立政治互信相关的措施:除了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合作,国家间正常交往,领导层的高峰会议之外,各国以国家间技术合作、文化交流、民间互动等多种方式在促进政治互信的不断完善中做出努力,并且认为国际组织为促成东北亚建立政治互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正是与各国建立政治互信的一种意向、诚意的表达,并且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作为东北亚大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战略使东北亚各国间建立政治互信成为极大的可能。中国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新安全观,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相信中国以周边安全机制为依托宣传自己的安全观念,能够带动周边越来越多国家,使建立政治互信不再是一种单方的宣传,而是成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为减轻安全压力发挥更重要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在东北亚各国间建立政治互信是很有可能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键词】:东北亚 政治互信 合作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7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8
  • 1.2 论文的研究动态8-10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10-12
  • 第二章 政治互信论12-21
  • 2.1 关于互信的发展12-14
  • 2.2 政治互信的含义14-16
  • 2.3 政治互信的类型16-19
  • 2.4 政治互信的功能19-21
  • 第三章 政治互信在东北亚各国中的重要作用21-25
  • 3.1 政治互信与东北亚和平外交21-22
  • 3.2 政治互信与东北亚区域性经济合作22-23
  • 3.3 政治互信与东北亚军事合作、文化传播23-25
  • 第四章 影响东北亚建立政治互信的因素及措施25-42
  • 4.1 阻碍政治互信的诸多因素25-31
  • 4.2 促成政治互信的积极因素31-36
  • 4.3 如何实现东北亚各国间的政治互信36-42
  • 第五章 建立政治互信机制的中国作用42-49
  • 5.1 倡导和平外交,,创造和谐环境42-43
  • 5.2 提倡多边外交,推动政治互信43-45
  • 5.3 努力发展经济,壮大自身实力45-47
  • 5.4 奉行言而有信,树立大国形象47-49
  • 第六章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海涛;;朝鲜半岛问题新动向与中国的东北亚战略选择[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伟根;;坚持创新 坚持特色 坚持实效 努力将东北亚博览会打造成有价值的精品博览会[J];新长征;2011年09期

3 张丽华;姜鹏;;东北亚海权争端与中国的新思维[J];东北亚论坛;2011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法善;;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市社联等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孙长雄;杨英杰;吴杨;孙艳梅;;强化共生合作理念推动东北亚区域共生发展[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田刚;董博文;;东北亚区域木材进出口贸易现状和趋势分析[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英杰;孙长雄;;东北亚经贸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英姿;;东北亚地区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合作[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于勃;孙长雄;;序[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宝民;;浅谈黑龙江垦区在东北亚经济圈形成中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切入点[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在宪;;关于东北亚地区城市的多元文化[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9 龚克瑜;;中国对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努力和构想[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林治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俄韩经济合作及其影响[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亦卓;《共生时代——东北亚区域发展新路线图》中文版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记者 于雁宾 粘青;东北亚区域国际文化交流会议召开[N];吉林日报;2011年

3 梁春香;我看东北亚区域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赵晓光;为东北亚区域开放搭新窗口[N];商务时报;2008年

5 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 韩英珍;为东北亚区域各国提供快捷的物流通道[N];延边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玫君;东北亚博览会:继往开来的多赢平台[N];国际商报;2009年

7 闫晓燕 潘忠颖;沈阳举办2009东北亚发展论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秦政;国际盛会书写文艺华章[N];吉林日报;2011年

9 记者 王子阳;寻求新思路 拓展新领域[N];吉林日报;2009年

10 门家禄;沈阳建东北亚区域旅游圈 鞍山培育“旅游后花园”[N];中国旅游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长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11年

2 田刚;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宣琳琳;东北亚森林资源多中心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5 全洪镇;东北亚跨国地方间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霞;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禹;中国改革开放后延边州与朝鲜、韩国交流合作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10 刘洋;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物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星;构建东北亚政治互信机制及中国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7年

2 王颖群;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共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契机态势和前景[D];苏州大学;2002年

4 千勇;建构中的东北亚区域多边安全机制之分析[D];延边大学;2005年

5 林圣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之政治环境分析[D];延边大学;2005年

6 孙爽;东北亚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艳霞;东北亚地区的环境安全问题[D];吉林大学;2007年

8 严辉华;新世纪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李迎旭;从投资视角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守军;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前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70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070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