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
【摘要】:苏联斯大林模式曾被视为"正宗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也曾照搬过这一模式。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80年代着手改革开放。现在,僵化的苏联模式已经死亡,蓬勃崛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扬弃并超越"了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分类号】:D61;D751.2
【正文快照】: 作者肖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北京100038)。斯大林模式已随苏联的消亡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人们对这一模式功过是非的议论尚未停息。冷静分析和看待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决不是单纯的历史问题,而是关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新城;;必须科学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百年潮;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纹廷;刘延平;;基于生物学视角的组织理论研究评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肖枫;;不要把“苏联模式”当作“筐”——相关的理论混乱和认识误区必须清理[J];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02期
3 熊念;;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27期
4 吴家庆;肖玉方;;国内学界苏联解体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5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反切中的“类一致原则”及其在韵母拟音上的应用[J];中国语文;2009年06期
6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反切中的“开合一致原则”及其在韵母拟音上的应用[J];中国语文;2010年03期
7 孙力;;中国贡献:当代社会主义的特色视野[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王珊;;逻辑语用学探析——由周礼全语用逻辑引发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武春野;;政治小说的语言策略——以Looking Backward的四个汉译文本为中心[J];文学研究;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亦明;托尼社会批判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萍;论唐律礼法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钮丽莺;“能、能够、会、可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黄炜华;《我们的荆轲》词语探析[D];山东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龙;贡献与误导——析“斯大林模式”的两重性[J];理论学刊;2002年04期
2 俞邃;评价斯大林[J];当代世界;2003年04期
3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4 唐莉;斯大林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评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左凤荣;;科学地认识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6 孙利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2期
7 孔寒冰;;斯大林模式的“活化石”[J];世界知识;2011年24期
8 左凤荣;;斯大林: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J];决策与信息;2013年05期
9 胡逢吉;“斯大林模式”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1987年05期
10 牧惠;;斯大林现象[J];开放时代;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程;;怎样评价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问题[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马晓亮;;从斯大林模式影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2011年
3 赵峥;;浅析斯大林模式[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4 姜昕;;斯大林新闻思想评析[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5 王小军;;社会主义的民族化及其争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武国友;;我国为什么放弃“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决策而宣布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陈章亮;;社会主义新路线图的形成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刘书林;;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9 栾文莲;;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评析苏联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阎志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穗明;对斯大林模式的崭新审视[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肖 枫;斯大林问题之我见[N];学习时报;2005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南泉;六十年后再评斯大林[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左凤荣;怀念恩师姜长斌教授[N];学习时报;2009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陆南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是怎样推行到东欧各国的?[N];经济观察报;2013年
7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曹普;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北京日报;2008年
8 赵可金;和平发展道路:模式的突破[N];学习时报;2009年
9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重构苏联解体研究的中国议程[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肖枫;中国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多党制[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国宏;列宁斯大林文化革命思想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吕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D];吉林大学;2010年
4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新民;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7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丹丹;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2 王璇;斯大林军事安全外交战略思想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彭成刚;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罗淇锋;斯大林外交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魏法谱;斯大林及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晓晓;对“斯大林模式”评价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7 张潇雄;斯大林民族观及其当代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8 黎学军;斯大林思维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楠;中苏关于斯大林问题论战的再思考[D];鲁东大学;2014年
10 谢娟;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66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16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