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衰落论评析
本文关键词:美国新衰落论评析
【摘要】:自二战以后,美国衰落论的声音频繁出现。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美国衰落的声音再次大规模涌现,涵盖了学者、媒体与民众,引发了一次近似全民的大讨论。它的影响至今也未能完全消除,关于美国是否衰落、何时衰落的话题仍在争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强国,它的实力变化不仅仅影响着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更是对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全球体系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针对自2007年开始纷繁嘈杂的衰落论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和研究。衰落论者立足于经济、军事、软实力和中国的崛起四个方面来阐述美国正在衰落的事实,而且认为这样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展示了美国当前面临着国内经济高赤字、高负债、高失业的局面、在世界经济中份额不断下降、甚至技术主导遭受挑战的事实;在军事上,阿富汗战争的合法性和战术遭受质疑,美国的军事投放能力正在受到非常规战争的挑战;软实力方面,国际反美情绪一直存在,金融危机遭致美国自由市场的经济模式幻灭;他者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军力扩大和成熟外交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挑战者。 衰落论者看待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视角仍然是以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视角,强调一国军事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他国的崛起必然带来挑战;然而反衰落论者基于自由主义的理论对衰落论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们更强调综合实力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国际体制对国家的约束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双方的观点能够看出,在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下,美国国内对于美国权力的高度担忧,引起了此次声势浩大的衰落论,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敏感论调来警示美国的政府,以言论来指引政策的导向。 新衰落论在论调上更加依据事实而非预测来揭示美国实力正在下降;在衰落的内容上更加突出美国各方面能力的相对下降而不仅是单一的某个方面;在挑战的指向上更加突出中国的崛起;在矛头的根源上更加批驳布什政府以来错误的经济政策以及无力的恢复手段,但是从实质的逻辑上并没有多少创新之处。 基于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客观看待当前美国的综合实力和此次新衰落论调。同时也揭示了在全球化理论不断兴盛的今天,其真正的践行和深入人心还需要不断地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771.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雪梅;;论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效东;;软实力与硬道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文良;赵磊;;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对华政治策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姜杰;徐正大;;以文化自觉提升检察机关的“软实力”[J];今传媒;2010年09期
5 宫玉涛;;冷战后美国国际战略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6 王金鹏;白炜;;信心与力量:——企业文化浅析[J];才智;2011年25期
7 胡南;;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正反向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陈爱文;郑爱花;;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及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9 黄意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初探[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何事忠;;提升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纲要[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2 杨远旺;;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袁准;;按照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沈逸;;信息技术革命、跨国信息流动与舆论塑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余玉花;;论软实力观[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曾昭耀;;文化现代化必须要解决一个如何学习外国的问题[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林立公;魏书胜;;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力的历史传统及其现实提升[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鲍金红;;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对策研究——基于制度建设的视角[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静;国家软实力构建视野中的中国竞技运动软实力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朱兵;一位斯特劳斯主义者的肖像:哈维·曼斯菲尔德政治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殷翔;后冷战时代的美欧安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灿;广州公安警务软实力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熊倡;中美现代战争电影的国家形象传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周红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增强国民创新意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磊;县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金莲;冷战后巴西能源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景德;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有维;网络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8 曲恩道;美国南中国海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邢永亮;文化软实力—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10 赵雷;合法性、话语权与外交软权力的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68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16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