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日美同盟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21 09:25

  本文关键词:日美同盟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日美同盟 安全环境 互动层次


【摘要】: 日美同盟自形成以来,经由日美两国的战略互动与协商,其使命与性质随着国际安全环境改变而不断改变。冷战背景下,它是一个防御性质的、旨在防卫日本,应对苏联威胁的日美安保共同体;国际安全格局转变期,日美同盟经“重新定义”后,其使命是防卫日本、应付“周边事态”,欲掌控东亚安全主导权;在反恐合作背景下,日美同盟的使命是防卫日本、谋求东亚安全主导权、干涉全球事务。自日美同盟“重新定义”后,其性质转向威慑性同盟,而反恐背景下的日美同盟开始转向具有攻击性色彩的同盟。 日美同盟这种使命与性质的转变对于东亚安全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影响:第一、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层面上,由于日美同盟加强了前沿军事部署,其威慑性不断增强,使地区权力平衡开始向日美倾斜;第二、在地区安全合作上,由于日美同盟倾向于使东亚的安全合作更有利于“民主国家”,不利于在东亚地区形成真正的地区共同体性质的安全合作组织;第三、在关于个体国家的影响上(以中国为例),它压缩了中国的安全战略空间,可能会激化与中国的矛盾。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将日美同盟整体视为一个介于体系结构与单位之间的“互动层次”,它与国际环境之间是互为变量的。由此,我们可以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趋势,预测其整体态势调整的某些趋向。例如,我们根据全球化将不断加深、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化、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上升等环境因素,推测日美同盟将加强同盟内部的联系,并对外采取一种“发展合作的、有针对性的战略防御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731.3;D77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凌;浅析建构主义共同体和平论与东亚安全[J];兰州学刊;2004年05期

2 瞿秦;析东亚安全形势[J];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07期

3 刘楠楠;;试析日本共产党对日美同盟的新认识[J];华章;2010年04期

4 马俊威;徐学群;;日美“2+2”会议文件与日美同盟转型[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6期

5 聂宏毅;肖铁峰;;日美同盟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6 陈寒溪;孙学峰;;东亚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观点的分歧及其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3期

7 冯阳希;;浅析新时期日美同盟的强化[J];大众商务;2009年12期

8 冯昭奎;加藤嘉一;;日美同盟如何走下去[J];世界知识;2010年03期

9 耿丽华;;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日美同盟关系[J];日本研究;2010年02期

10 屈彩云;;战后日本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建构[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王泰平;;日本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3 冯昭奎;加藤嘉一;;冯昭奎、加藤嘉一对谈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刘江永;;东亚共同体与中日关系:理想、现实与选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5 王键;;对近年来日台关系走向的归纳与预测[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王屏;合作互信保障东亚安全[N];人民日报;2009年

2 张宁;日美同盟不变,鸠山送奥巴马“定心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刘赞;日本新外相:将加强日美同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奥巴马访日重新确认日美同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5 美国国会图书馆 亨利·基辛格讲座教授 拉贾·莫汉 白澜 译;日美同盟遭遇完美风暴[N];东方早报;2009年

6 尤文虎 郁章艳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 91379部队工程师;日美同盟,驶向何方?[N];中国国防报;2010年

7 早报记者 王国培 采访整理 加藤嘉一;裂变:日美同盟50年[N];东方早报;2010年

8 新华社记者;全球连线:日美同盟走向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延坪岛,再次牵动东亚安全神经[N];新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徐松 张艺;外交部:日美同盟不应超出双边范畴[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敏;中国崛起视角下的权力变迁与东亚安全架构[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治军;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6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7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春耕;日美同盟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昕;东亚安全秩序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姝;冷战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卞远;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尚光明;试论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D];吉林大学;2012年

7 任永健;冷战后日美同盟调整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刘睿亮;日本与大国结盟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9 曹旭冉;“友爱”与制度的碰撞[D];云南大学;2012年

10 马宏伟;冷战后东亚安全形势和对我国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本文编号:1210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210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5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