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拿来和超越:日本近现代修辞学述评

发布时间:2017-12-05 04:05

  本文关键词:拿来和超越:日本近现代修辞学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修辞学 认识论 修辞感觉


【摘要】:日本从19世纪末开始引进西方修辞学,经历了初创阶段的模仿和拿来,以及技术化和理论化两种倾向的矛盾冲突。日本近现代修辞学在战后日益走向了以日本民族特有的感觉细腻为特点的修辞学创造阶段,在佐藤信夫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参考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众多新思潮,做出了一系列大胆突破,逐渐形成了日本修辞学的民族特色。这就是在吸收西方修辞学的认识论传统和中国修辞学的内省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日本特有的修辞学原则,也就是与西方的"修辞立其真"、中国的"修辞立其诚"相并立的"修辞立其感"的修辞学原则。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以王希杰和佐藤信夫为例”(14YJA740044)
【分类号】:D731.3
【正文快照】: 我们把日本近现代修辞学的一般倾向定为己“遗忘”或“遗漏”了的根本要素。“拿来和超越”。日本在引进西方修辞学理论时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一、日本近代修辞学中的“拿来”因为他们没有堪与西方修辞学相抗衡的固有传统,他们所既存的一日本近代最早引进西方修辞学的是尾崎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书文;;修辞学的第三视点——论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肖书文;;出走与回归:中国20世纪修辞学的文化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彩虹;郭才佳;;浅析日语中的婉曲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张悦;;日语惯用句中体现的日本文化特征——以与汉语中成语、谚语的比较为中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3 郑宪信;;日汉比喻的语用比较与跨文化差异[J];电影评介;2010年21期

4 张伟;李庆祥;;日语惯用句的认知语义研究——试探惯用句的比喻认知理据[J];德州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肖书文;;修辞学的第三视点——论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唐千友;;非自立型换喻视野下的“ウナギ文”解读[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7 肖书文;;佐藤信夫另类辞格体系解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杨丹;;中日文学隐喻认知比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徐虹;;日语拟声拟态词隐喻特征对翻译的启发——以张哲俊译《厨房》中的词例为中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10 徐曙;;日语修辞与认知[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1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倪永明;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鑫鑫;浅析日语比喻辞格的特色[D];辽宁大学;2011年

2 方江燕;有关日语中的省略现象的考察[D];宁波大学;2010年

3 胡春艳;论日语词汇的消极表达[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阮茉莉;广告日语的修辞特征[D];广西大学;2007年

5 景艳;英日委婉语对比[D];河南大学;2009年

6 孙鸿芳;汉日比喻辞格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须军;歇后语翻译的三段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郑思严;日汉羞耻感表达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刘洋;日语惯用句的修辞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孟祥龙;含有饮食动词的中日惯用语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书文;;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兼评王希杰与霍四通的争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焱;;编后记[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李名方;;后记[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建勋;分水塘“望道”[N];衢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李敏;修辞论辩的特点及其言语表现形式[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253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253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