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妇女“四位一体”的参政权保障模式——兼论对中国农村妇女参政权保障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日韩妇女“四位一体”的参政权保障模式——兼论对中国农村妇女参政权保障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参政权 保障模式 女性主义 日韩妇女 农村妇女
【摘要】:日韩两国政府通过政治上建立高级别妇女行政机构、文化上广设妇女研究部门及女性学科、社会上发展NGO妇女社会组织、法律上制定专项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四位一体"的模式,为妇女参政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农村妇女参政率极低的困境,适当借鉴日韩模式,培育中国式的"四位一体"妇女权益保障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妇女参政进程,为我国建设开放、民主、文明的政治大国扫除障碍。一是政治保障:设立妇女行政部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双轨运行;二是文化保障:完善妇女研究机构、普及高校女性学科并实现成果转化;三是社会保障:降低NGO妇女社会组织设立门槛,拓宽女性自我保障途径;四是法律保障:制定妇女专项法律,为妇女权益守好公权关。
【作者单位】: 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4yks127)
【分类号】:D731.3;D731.26;D669.68
【正文快照】: 妇女参政是政治文明的产物,是实现男女真正平等的决定性路径。当女性首次推开政治之门时,欧美国家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的理念助力女性勇敢地踏入一直由男性雄踞的政治城堡,女性从私人的家庭领域走进了公共的政治领域,当男性面对本属于自己私有财产的女性将与其共享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修桂;赵学军;;和谐语境下的女性犯罪问题研究[J];中国司法;2009年03期
2 刘伯红;;国际妇女参政的实践及其对中国妇女参政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3 王珊珊,赵丽珍;法律与社会性别平等——以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保护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刘伯红;;国际妇女参政运动的新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张永英;;试析妇女联合会组织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中的责任[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李明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妇女权益立法保障[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刘澄;;对生殖健康服务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韩贺南;;试论性别文化之所以可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李会军;付红梅;;生育性别选择的性别伦理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3年04期
10 魏开琼;;女性主义政治学:本土学科建设现状与研究议题的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卓惠萍;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师凤莲;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社会性别预算中的参与式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2 韩晓玲;论女性平等就业权[D];山东大学;2007年
3 金鑫;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公共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秀娟;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莹莹;村民自治下的性别歧视问题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彭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姻家庭立法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敏;妇联在家庭暴力中的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8 肖平;云南省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9 汪超;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改善的公共政策支持[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周怡帆;社会性别视角下河南省女性就业保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立,郭晓霞;试述妇女参政的条件、素质与机制[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04期
2 任亚军;对妇女参政的历史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宋学群;吕微;;二十世纪中国妇女参政足迹[J];决策与信息;2000年03期
4 姜秀花;世纪之初话参政──“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3期
5 顾秀莲;在“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S1期
6 李秋芳;在“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S1期
7 吴菁;国际妇女参政的政策与措施[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S1期
8 马焱;“中国妇女参政研讨会”论文观点摘编[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S1期
9 吴吉子,吕贞玉;对妇女参政的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郭绍清;提高妇女参政比例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需要[J];湖湘论坛;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华容;徐晓芳;;我国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自身因素分析[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参政理论及政策[A];时代·创新·先锋队——黑龙江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1年
3 梁旭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妇女参政[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沈连婕;;妇女参政:怎样跨越公众信任的关口[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车莲香;;试论党的领导在妇女参政中的作用[A];时代·创新·先锋队——黑龙江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侯晓娟 李建华;我区妇女参政人数逐年增多[N];塔城报;2007年
2 梁兴英;改革开放妇女参政地位不断提高[N];烟台日报;2008年
3 记者 朱萍 通讯员 段苏秦;提高基层妇女参政能力[N];连云港日报;2010年
4 陈静;妇女参政面临新挑战[N];华夏时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赵梓涵;规定“比例”极大地促进了妇女参政[N];中国妇女报;2012年
6 记者 彭小萍 通讯员 邹义均;未来10年妇女参政更深入[N];湖北日报;2012年
7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杜洁;把握促进妇女参政新的历史契机[N];中国妇女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王春霞;妇女参政,,要用好配额制这剂良方[N];中国妇女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高峰;瑶乡妇女参政热情高 女村官获村民“点赞”[N];中国妇女报;2014年
10 项光荣;妇女参政:社会进步的标志[N];安徽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瑞芹;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妇女参政[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祝平燕;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翠;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敏;中国参政、就业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家智;新时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师凤莲;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当代中国妇女参政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吴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参政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辇雪妮;我国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聪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参政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艾新异;提高农村妇女参政比例途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张宝玺;中国农村妇女参政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郑风淑;保障我国妇女参政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思考[D];延边大学;2006年
8 吴玲;中国妇女参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05年
9 周娟;我国妇女参政的历史回眸与当代中国妇女参政模式的立体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唐华容;我国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成因分析[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55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25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