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及政治经济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15:33

  本文关键词: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及政治经济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OCA理论 东亚货币合作 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效应


【摘要】: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货币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货币领域的核心话题。东亚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近十几年来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及传染性表明,单个国家或地区没有足够的实力应对危机的冲击,无法有效遏止危机的扩散,东亚各国开始意识到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也给东亚地区的防御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对于东亚货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在此背景下开展起来。 区域货币合作最直接的目的是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东亚各国危机后一直积极探讨如何加强区域性货币合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国在信息交流、紧急援助机制、资本流动监管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2005年签订的《清迈倡议》,在探讨如何有效防御金融危机、促进区域金融稳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为东亚货币合作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东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合作。此外,各层次合作监督机制的建立、亚洲债券基金的启动,也为今后东亚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博鳌论坛提出加快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也有助于增强本区域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解决区域内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并加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上的力量。 本文主要是在最优货币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条件,对东亚建立货币区的可行性及主要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框架进行总括性概述,并对东亚的概念和范围、国际货币合作的定义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和金融危机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及发展进行阐述;第三章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和主要进程。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传统标准和GG—-LL分析方法,对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进行分析,得出理论上东亚组建货币区的可能性。并讨论了金融危机对货币合作产生的动力以及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发展进程;第四章梳理货币合作、经济合作和政治合作之间的关系,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政治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整体看来,东亚地区不论从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如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和宏观政策一体化程度等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是运用成本—收益法对东亚货币合作与欧盟进行比较,都已经具备了成立货币区的可能,这为今后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731;F823.1;F1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一兵,李晓;关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研究:文献综述[J];当代亚太;2004年06期

2 何慧刚;建立东亚固定汇率区:构想、困境与现实选择[J];当代亚太;2005年07期

3 李文;;构建东亚认同:意义、问题与途径[J];当代亚太;2007年06期

4 李艳辉;论当前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有机互动的新特征[J];东南亚研究;2003年06期

5 尹福生;;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8年03期

6 祝丹涛;;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11期

7 阿德莱·斯蒂文森;中国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8 陈雨露,边卫红;货币同盟理论:最优货币区衡量标准的进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2期

9 吴晓灵;;东亚金融合作:成因、进展及发展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8期

10 杨权;;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东亚地区双边货币互换的发展——东亚金融合作走向及人民币角色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洪;[N];经济参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祝小兵;东亚金融合作和中国的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博;东亚货币合作的困境及前景[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白晓;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亚货币合作与中国的策略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张颖倩;全球金融动荡下的东亚金融合作[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9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259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d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