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领导地区整合能力的限度分析
本文关键词:东盟领导地区整合能力的限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东盟 地区整合 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亚洲金融危机
【摘要】: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东盟始终坚持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以此作为规范成员之间及东盟与地区外国家相互接触与协作的原则。作为诸多中小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组织,东盟在领导地区整合中存在着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障碍。东盟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强自己在领导地区整合中的行为能力,在建设东盟共同体的过程中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
【分类号】:D733
【正文快照】: 地理邻近、具有相近的文化、种族和历史的国家间的频繁互动推动着地区间国家政策的协调,也推动了地区合作与整合,[1](P5~19;P21~25)并形成地区身份。冷战结束后,地区层次上的国家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地区组织和地区主义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欧盟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7 迪克·威尔逊;含浑;;东盟和印度支那未来的关O耓J];南洋资料译丛;1979年01期
8 卡罗斯·P·罗慕洛;吴风斌;;东盟的前景[J];南洋资料译丛;1979年04期
9 于如;;东盟国家的警铃[J];世界知识;1979年04期
10 迈克尔·安托利克;雪辽;;东盟的谨慎联合[J];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高伟浓;;东盟国家对华友好协会与历届东盟中国友好大会探析[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方明;;东盟国家安全防卫政策特点与走向[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韩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N];国际商报;2001年
2 John McBeth;中国进一步密切与东盟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东盟领导人签署“电子东盟”框架协定[N];人民日报;2000年
4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伟;东盟 积极应对新世纪[N];人民日报;2001年
5 记者黄恒、袁原;东盟领导人举行非典特别峰会[N];人民日报;2003年
6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 任一雄;东盟方式值得称道[N];人民日报;2003年
7 ;东盟难从欧盟获得启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记者 常宝兰;东盟—中日韩和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美国“出让”东盟?[N];东方早报;2007年
10 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小国也能定乾坤[N];东方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5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6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曾晓祥;冲突管理与东盟地区规范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4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5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6 吴双宸;论东盟安全观的变化及其行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刘爽;中国与东盟关系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俏(Vue Khankeo);老挝与东盟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胡志刚;日本东盟外交政策的历史考察[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张登科;东盟方式的运作困境[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83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28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