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主转型进程中的政治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2 15:05
本文关键词:韩国民主转型进程中的政治结构分析 出处:《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20世纪60年代,韩国开始实行威权主义。但到80年代,威权主义逐渐式微。1987年6月29日,卢泰愚发表八点民主化宣言,标志着韩国从威权主义转向民主政治。本文以政治结构这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作为研究对象,以求清晰地揭示韩国民主转型的历史进程。政治结构可以划分为掌握做出决定权力的专制结构和拥有能够影响决定权力的同意结构。行政首脑、军队、官僚和执政党有机地构成专制结构,而代议结构、利益集团、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等则属于同意结构。威权主义政体中,专制结构与同意结构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冲突激化到一定程度,民主转型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选择。 全文除了导论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韩国民主转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目前,研究民主转型主要有三种理论和方法,,即比较现代化理论与结构分析法、市民社会理论与国家—社会关系分析法、战略选择理论与策略互动分析法。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在考察民主转型这一历史现象时各有优点和不足。这些理论和方法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民主转型前韩国政治结构的特征。韩国在民主转型前实行的是威权主义,这也是卢泰愚时期民主转型的起点。从朴正熙时期到全斗焕时期,威权主义在韩国经历了形成、强化与式微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政治结构虽然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专制结构处于优势地位,同意结构处于劣势地位。但是随着力量的增强,同意结构开始对韩国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专制结构和同意结构之间有限的冲突维持了威权主义政权的存在。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民主转型中韩国政治结构的冲突。文章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述。一是国家和市民社会维度,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和冲突中,国家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而市民社会的自主性却不断得到增强。以1987年“六月抗争”为转折点,市民社会在与国家对立的结构中由逐渐由弱势转为均势;二是国会与政府维度,国会职能的强化对政府的强势地位构成了一定冲击,但是与政府权力相比,国会的权力仍然处于劣势,两者的力量对比处于失衡状态;三是中央与地方维度,主要讨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韩国地方自治制度逐步推行和不断完善,并对中央集权形成了一定限制。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民主转型后韩国政治结构存在的局限性。韩国虽然在卢泰愚时期完成了民主转型,但政治体制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例如军部势力影响仍然很大、政党制度化水平不高、地域主义仍然存在和财阀参与政治等。这些因素制约着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韩国还需要在已经建立的民主体制框架下,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直到民主价值和民主原则体现于整个政治过程中。这是一个长期的民主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波折,“人为”的挫折与动荡并不能完全避免。在通向成熟的民主政治的道路上,韩国还要经受不断的考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731.2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宝明;韩国民主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新圣;对韩国民主巩固时期政治危机的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潘林;韩国地方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孙宇峰;论韩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及其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5 李奉君;金泳三政治改革对韩国民主化产生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19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31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