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普京的“中间道路”理论评析

发布时间:2018-01-08 21:13

  本文关键词:普京的“中间道路”理论评析 出处:《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普京 中间道路 启示


【摘要】: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肇始于1985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已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叶利钦执政的八年里,俄罗斯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发展过程。一代新人普京上台后,总的来说,,继承了叶利钦所开创的“民主与改革事业”,保留由此产生的经济政治体制与外交构想框架以及叶利钦后期经过修改的一些具体政策。显然,在普京时代,光靠继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普京上任伊始就开始了经济、政治和外交领域政策的调整。首先,普京从稳定政局和发展经济的现实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权;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普京提出强国富民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其结束第一任期之际,俄罗斯的政治已走向稳定的局面,经济已出现了腾飞的奇迹。在2004年3月以选票71.2%的压倒性优势胜出,连任总统,媒体认为俄罗斯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普京时代”,这一任期已两年有余,普京进行了对俄罗斯发展至关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外交方面的改革,这方方面面的改革成为普京的“中间道路”的基本因素。 本文正文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主观条件四个方面概述了普京的“中间道路”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普京的“中间道路”的理论渊源,包括俄罗斯思想、俄罗斯的中派主义思潮、第三世界的“中间道路”思潮和西方“第三条道路”思潮。第三部分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普京的“中间道路”理论的基本要素,从普京的“中间道路”的内涵到它的终极目标与指导思想,从“有效的经济”到“可控民主”乃至“经济务实外交”战略。第四部分主要论析了普京的“中间道路”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三部分普京的“中间道路”理论的基本要素在文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第一部分的自然延伸和第四部分的前提。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普京“中间道路”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全文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难点。尽管普京主政六年有余,他的内外政策的走向已大致确定,但是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俄罗斯的国情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想对普京的“中间道路”理论进行准确地定位,进而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以使文章具有可靠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这无疑加大了论文写作的难度。而且在这部分,把普京时期俄罗斯内政外交模式与叶利钦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由于时间跨度较大,这也增加了对论文整体性把握的难度。第四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和归宿,在简单概述普京的“中间道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普京的“中间道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立足于本国国情把借鉴和创新结合起来,市场化、民主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两大环节和立足于和谐、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也是本文写作的最大意义所在。另外,本文还有两个亮点,一是把普京的“中间道路”的理论渊源做了深入挖掘,找到普京的“中间道路”的理论依据,以使普京的“中间道路”理论更有说服力。二是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普京的“中间道路”的理论内涵、指导思想、经济策略、政治策略和外交战略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考察,使人们对普京的治国方略的认识更清晰、更客观。
[Abstract]:Putin ' s political , economic , social and diplomatic reforms , which are crucial to Russia ' s development , have become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Mr . Putin ' s " intermediate road " .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Putin ' s " middle road " , including the Russian thought , the middle road of Russia , the third world ' s " middle road " trend and the western " third road " trend .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Putin ' s " middle road " theory from " effective economy " to " controllable democracy " and even " economic pragmatic diplomacy " strategy . The four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tin ' s " intermediate road "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 Third , the fourth part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 The third part of Putin ' s " middle road " theory is the premise of the first part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75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雪晴;;当代俄罗斯政治文化的演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04期

2 冯志伟;;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南非种族政策[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3 保罗·克雷格;王东楠;;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分析框架[J];行政法论丛;2010年00期

4 李伟;;北欧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分析[J];理论界;2011年07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龙闪;;俄罗斯如何克服苏联模式失败的后果?[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赵旭东;;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彭兵;;重新发现社区: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国家与社会[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江西元;;和谐世界与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相互关系辨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孙巍;;雅斯贝尔斯技术哲学思想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崔景明;刘瑞平;;试述中国坚持多党派合作制度的必要性——兼谈多党派政治协商对话的创新性[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陈婧;俄亿万富翁挑战普京[N];辽宁日报;2011年

2 ;俄罗斯迎来第二个普京时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长普京时代”俄罗斯内政外交前瞻[N];文汇报;2011年

4 特约评论员 乐明;财长之争:第二个普京时代的首要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5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新普京时代提前到来[N];光明日报;2011年

6 佟刚;“新普京时代”外交三问[N];中国经营报;2004年

7 新华社记者 黄慧珠;俄罗斯进入真正的“普京时代”[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实习记者 黄继汇;俄罗斯真正进入“普京时代”[N];中国证券报;2004年

9 王晓夏;“梅普换位”:俄罗斯政革何去何从[N];经济观察报;2011年

10 北京市赛德天勤律师事务所 李季先;住房调控没有“中间道路”可选[N];证券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海芬蕾;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成;“第二次转型”与俄罗斯的重新崛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可辛;俄罗斯发展进程中的普京阶段[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徐昱东;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冯志伟;美国外交的悲剧:美国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政策演变(1948-1991年)[D];南开大学;2009年

8 杨景明;转型以来韩国与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英玉;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复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陶林;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洪娥;普京的“中间道路”理论评析[D];山东大学;2007年

2 苗艳艳;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李占甲;论伊利英思想及对普京治国理念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璐;彼得一世的改革对普京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温刚;美国俄裔俄罗斯问题专家眼中的俄罗斯(2000-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文婷;叶利钦时期与普京时期俄罗斯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郑文如;俄罗斯政党政治改革的进程及其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梁晓红;“普梅”时期俄共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远波;普京时期俄罗斯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鲁大鹏;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地缘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98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398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