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混血土著的“血统改造”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对混血土著的“血统改造” 出处:《历史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澳大利亚白人与土著的长期交往导致土著社会萎缩,也造成了混血土著群体的出现。19世纪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纯血统土著被赶进保留地,澳大利亚逐渐把混血土著视为实现"白澳"理想的主要威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血统改造"成为澳大利亚处理混血土著问题的基本手段,鼓励白人男性与土著妇女婚配,以期逐渐清除混血土著后代的土著生理特征,最终把他们改造成为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血统改造"最终宣告失败,澳大利亚转而对纯血统土著和混血土著实施同化政策。作为实现"白澳"理想的一个重要步骤,"血统改造"从一开始就深深烙上了种族主义的印记。
[Abstract]:The long association of white Australians with aborigines resulted in the shrinking of indigenous socie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mixed indigenous groups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with the expulsion of indigenous people of pure descent into reservations. Australia has come to regard mixed-race aborigines as a major threa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hite Australia" ideal.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descent modification" became the basic means of Australia's handling of mixed indigenous issues. White men were encouraged to marry Aboriginal women, with a view to gradually removing the indigenou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indigenous descendants and eventually transforming them into whi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neage" was ultimately defeated. A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 of "White Australia", the "revamp of lineage" has been marked by racism from the beginning.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澳大利亚混血土著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FSS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611;D761.1
【正文快照】: 1860年到1940年间,在澳大利亚的政治话语中,“half-caste”一词频繁出现,①用以指白人与澳大利亚土著生育的后代,即混血土著,以便与纯血统土著区分开来。②在此期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州、领地)严格区分纯血统土著和混血土著,一方面坚信纯血统土著“注定灭绝”,将其限制在保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幼林;天一马;;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中的政社合作模式[J];浦东开发;2008年11期
2 ;管理故事:澳大利亚的苍蝇[J];中国橡胶;2008年21期
3 徐文文;;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J];英语自学;2001年08期
4 ;时尚生活[J];招商周刊;2004年23期
5 吴佳;;中国人最早发现了澳大利亚?[J];招商周刊;2005年02期
6 刘守平;;澳大利亚标志语[J];英语知识;2007年03期
7 宫玉涛;;陆克文:澳大利亚的“中国通”[J];百科知识;2008年01期
8 Jojo;;澳大利亚城市与自然的圆舞曲[J];网球俱乐部;2009年21期
9 裴恩奎;;感受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J];进出口经理人;2011年04期
10 陈滋英;澳大利亚访问散记[J];世界知识;196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洪贵;;论澳大利亚非英语移民同化政策[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张莹;;浅析澳大利亚人才评价标准与方法[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奇志;;澳大利亚、新西兰生态建设考察报告[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保志军;马永兴;俞卓伟;;痴呆与衰老某些最新研究进展[A];2008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洪铁城;;经典荟萃 浑然天成——堪培拉城市总体规划评析[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高允旺;;治好病人的病是我的命[A];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陈松;Andrew Chang;;病例讨论[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鲁予;;高速秸秆资源化收获机的研究与应用[A];晋冀鲁豫鄂蒙云贵川沪甘湘渝十三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机电工程类技术应用论文集[C];2008年
9 高福;;文特尔与人造生命[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0:合成生物学的伦理问题与生物安全[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郁古台;全球商务会奖的最佳选择[N];国际商报;2006年
2 驻澳大利亚使馆经商处;澳大利亚连续15年经济高增长原因解密[N];国际商报;2006年
3 江苏 王春华;澳大利亚的城市交通[N];西部法制报;2005年
4 熊敏邋王凤君 陈浩;陆克文访华 央企群问“公平投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赵垒;“消费者权益保护计划” 维护赴澳中国游客权益[N];中国旅游报;2008年
6 ;澳大利亚旅游局推出全新市场推广活动[N];国际商报;2006年
7 佘家金;何来高福利[N];科技日报;2006年
8 孙琳;唐茂思:四川要多申报一些项目[N];四川日报;2006年
9 特约记者 麦心;花一点设计 省一点能源[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记者 李景卫;澳大利亚希望与我进行更多校际交流[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保林;“近北”之行[D];苏州大学;2011年
2 岳小颖;从“保障安全”到“提升地位”:对二战后澳大利亚追随美国的政策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3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研究(1940-1995)[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丽娟;澳大利亚对美国不对称联盟关系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逸晨;澳大利亚女篮崛起因素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3 孙红姐;战后澳大利亚对印度尼西亚政策研究(1945-196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蓓蓓;《坦加拉》:一个关于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神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侠;新世纪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竺君;梦幻时代的复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晓卉;澳大利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8 戴成林;澳大利亚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新国;扩张与依附[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晓艳;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1848-1947)[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7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3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