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

发布时间:2018-02-25 21:00

  本文关键词: 全球公民社会 国家 主权 公民身份 民主 乌托邦 出处:《浙江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梳理了英语学术界关于全球公民社会的理论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围绕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对国家及相关概念(主权、公民身份和民主)的认同,从而推动了传统国家理论的转型”这一论题,展开了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讨论。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引论、五章及结语): 第一部为引论。该部分从当今国家处境的新变化出发,指出后福利主义的到来以及由新自由主义所推动的全球化的展开导致了国家的危机;国家为提高在新形势中的适应性而谋求变革,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向公民社会转移部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以致几近与国家、全球资本鼎足而立,在这一基础上,全球治理结构也逐渐形成。该部分认为,全球公民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产物,也因此,对全球公民社会的认识必须要在它与国家的关系中去寻求,这进而带来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重构。该部分最后指出,尽管在重构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全球公民社会将在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国家仍然是治理的主导性力量,治理结构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元治理”功能的发挥。 第二部分为“全球公民社会的理论模式与研究框架”。该部分是对国内外全球公民社会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英语学术界对全球公民社会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全球公民社会在英语学术界的基本理论模式与主要研究框架,并且指明了我国全球公民社会的研究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尤其应该关注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该部分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将围绕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最重要的三个维度——主权、公民身份和民主之间的关系而展开。 第三部分讨论“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该部分指出,新自由主义所推动的全球化加剧了现代性的危机并且使这一危机扩散到全球,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球风险社会”之中。对此,各国都在积极应对,试图结合公民社会的力量促进国家变革和规制全球化的方向,这直接推进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复兴的公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促成了“全球公民社会”在90年代的形成。全球公民社会是“全球化”与“公民社会”相结合的产物,但又不限于此,它自身已经成为一个极具重要性的分析范式,既与公民社会理论相联系,又区别于它,既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目标体系。该部分最后简要界定了本文所讨论的全球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 第四部分讨论“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该部分围绕国际政治理论、全球治理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主权终结论三个向度,勾画了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主权关系的理论轮廓。国际政治理论的当代发展充分体现了全球公民社会在全球政治中不断增长的重要性,但是它对全球公民社会作用的认识还是处于初步阶段,还只是承认全球公民社会之于主权国家的影响和补充作用。全球治理理论视全球公民社会为未来治理结构中的三大支柱之一,赋予了全球公民社会与主权国家和全球资本相平等的地位,从而使全球公民社会获得了正式的权威,但是全球治理理论不否认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导性地位,仍然坚持主权国家在治理体系中的特殊性。哈贝马斯提出了民族国家将终结于“世界公民社会”的观点,将“世界公民社会”的历史意义推向了顶端。虽然哈贝马斯的理论是在讨论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但是即使抛开现实,仅从理论上分析,这种观点仍然难以自圆其说。本部分通过以上讨论试图说明,全球公民社会虽然对国家主权观念形成了挑战,但是这种挑战仍然是有限度的,主权国家在某些方面可能在退缩,但在有些方面正在加强自身的权力和能力。 第五部分讨论“全球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的关系。该部分指出,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复兴了“全球公民”这一概念,,使对围绕全球公民身份的讨论更显乐观。全球公民身份意味着个体与其民族国家公民身份之间的一种剥离,它将对民族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公民社会及众多因素的合力之下,公民身份跨越国界走向全球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公民身份之间的张力需要合理的处理,艾利斯·马瑞恩·杨的“差异性公民身份”和戴维·赫尔德的“复合公民身份”尝试着解决这一难题。但是,他们的方案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国家公民身份仍将主导公民的意识和行动。 第六部分讨论“全球公民社会”与“民主”的关系。该部分从全球性的民主危机出发,着重论述了全球公民社会与民主的关系,指出全球公民社会因其凸显了价值领域的公民本体论与政治领域的公民自主性从而带来了改进传统政治民主的新希望,但是,全球公民社会自身也存在着民主赤字。即使这样,在全球民主的讨论中,全球公民社会也获得了重要的地位。但是,无论是自由主义的全球民主、世界主义民主还是草根民主,每一种全球民主模式都提出,最好将全球民主看作一个民族国家、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市场共同努力的过程,每一方都要克服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妥善处理合作共处中存在的冲突和斗争,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第七部分为结语。该部分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指出,围绕着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民族国家终将消亡于全球社会,一种认为民族国家将与全球公民社会并存于全球治理结构之中。这两种观点决定了全球公民社会的未来。在第一种观点之中,全球公民社会无法超越现实和理论的局限性,因而只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在第二种观点之中,全球公民社会的历史意义在于获得与民族国家和市场相制衡的权力,以促使三方合作,共同实现人类发展与正义的目标。在这种意义上,全球公民社会能够在全球治理结构中获得实现,因而不会只是一个正义的乌托邦。该部分最后指出,全球公民社会理想的实现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在目前它必须更加积极地推动全球治理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5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彦杰;李鹏;;公民型政府:变革时代的政府样态选择[J];行政与法;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秀娟;多维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世界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晓虎;制度变迁的价值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杨振宏;当代中国政府转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宁新;个体发展与社会调控[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璐;论全球公民社会构建中的国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黄荣;国际非政府组织与阿富汗重建[D];南京大学;2011年

3 郝亮;“回超”现象解析:公民社会视角[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4 李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德育内容的创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卜令朵;研究生的跨国体验及其全球公民身份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35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35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0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