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历史 >>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
《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
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
彭 金 玉
(浙江林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摘要:生态政治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和社会政治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股新兴的政治思潮.从政治思维和政治
价 值观,政治权力和政治结构以及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等方面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全面的和普遍的政治 关注.为了克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很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努力汲取其中合理的因素, 改变传统的政治思维,树立生态政治价值观,实行基层民主,激励公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加大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解决力度,努力推进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生态政治化进程.这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关键词: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绿色启示;生态政治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502;X—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5)03—0019— 05
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代表了人类和全球希望"
[1](P68)
起全面的和普遍的政治关注. 1.政治思维和政治价值观问题 我国传统的政治思维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 个独立运行的系统,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中心,自然生 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附属物,人类最终将战胜和统治自 然.因而,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人类 中心主义的倾向.这种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势,一直程度 不同地影响着人们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虽然党 和政府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高度重视,但尚未从 根本上改变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传统政治思维,未 能将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视为政治思维的内在含义;以 人为中心的所谓公平,自由,效率,竞争,人类利益等 价值观念依然是政治价值观的核心;在我国的政治体制 改革中还存在着更多地注重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忽 视社会与自然协调的倾向;一些政府部门还没有把生态 环境问题置于政治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一些地方干部 以经济的因素和可获得的短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或 者作为评价政绩的依据,忽视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长期效益,"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少基 层领导更是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和政治关联性的认识 普遍存在着'盲点'"
[3] (P83 )
的西方生态政治理论,是基于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 生态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从生态环境与政治相结合的 角度所阐明的全新的政治思维.它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 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并且把人类的 政治经济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把发展问题同 生态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要求遥相呼应."这种政治思维,把政治-社会-自然 看作一个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巨型系统,自觉地把政 治放到一个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广阔的大背 景中,对其理论和行为的正负效应进行多重的,宏观的 考察."
[2] (P83 )
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政治思维,为我们
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意义拓宽了视野,对我国树立科学 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生态政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中 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协调经济发展和 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突出的矛盾.从"基本国策"到"可 持续发展战略"再到"科学发展观",表明了我国的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转型为政治问题,生态政治化日渐昭 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大特 征.但是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实践中,生态环境问题对 我国政治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引
收稿日期:2004—12—20
.这种政治思维和政治价
值观虽然促进了人类社会在经济数量上的不断增长,但 却忽视了生态成本和生态效益,导致了人与自然和谐关 系的破坏和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如果不加以改变,必 将成为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 想障碍.
作者简介:彭金玉(1965~),女,湖南双峰人,浙江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19
2.政治权力和政治结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我国政治权力的影响,首先是通 过对行使权力的主体——党和政府的反馈表现出来的.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政治视野 之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 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期间,生态环境 问题还没有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进入政治生活;从1958 的"大跃进"到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之前, 生态环境问题远离党和政府政治视野,生态环境状况急 剧恶化;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会议的召开到1983年 《环境保护法》的颁布,生态环境问题开始进入国家的 政治生活
[4] (P45 )
20世纪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从某种意 义上讲,如果没有"大跃进","大炼钢铁"等决策, 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 尘 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 沉重的人口负担.这些因政治发展观念的滞后和政府决 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字概念来衡 量的,这种破坏是持续的,长期的,往往需要几代人甚 至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如今,依然还存在 着政治决策上的偏颇,生态政治价值还没有成为一些基 层决策者普遍认同的基本向度,为彰显任期"政绩"无 视生态效益的短期行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文明 的片面化行为仍然普遍存在,其结果是导致生态环境资 源的巨大破坏和浪费. "政府决策中的专家咨询机制是建立生态政治的重 要步骤."
[5]( P7)
;从 1983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保工作
会议上把生态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 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前,生态 环境在政治上获得了高度重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 有效的治理和解决;从1994年我国政府发表《中国21 世 纪议程》到现在,生态环境问题在政治上获得了更进一 步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以 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其中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标志着生态环境问题 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紧密相联.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存在着许多现实与理想之 间的偏差.有些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考察政绩的重要标 志,甚至演化成惟一的标准,造成了一些领导干部为尽 快出"政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暂时的 GDP快速增长,而忽视了将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综合 考核体系.有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 年是中国 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 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 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 富的78.2% .这意味着,过去15 年中国GDP 的实际年均 增长率只有6.5%.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的GDP数字里 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党和国家领 导人对我国的政治架构已做出了很大的调整,设置了不 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新的组织和机构.目前,中国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总人数达 8.8万人.中国多数大中型企业也设有环境保护机构,负 责本企业的污染防治以及推行清洁生产.但是,在各级 环境保护机构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参与国家政务,成 为我国主管环保事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数量 还不够;特别是政府对民间环保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亦远远不足. 3.政治决策和政治参与问题 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处 于主导地位,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口问题也正是
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在政府决策中也实
行了专家咨询制度,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决策习惯使这一 制度在有些地方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把重大决策的专家 咨询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民主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以对社会生态和自然 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非生态性决策就在所难免,这无疑 会为生态政治的实施构成现实的障碍.同时,没有最大 多数的,经过民主实践训练的公民的积极参与,生态政 治也是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我国的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而治理的速度似乎愈来愈赶不上 破坏的速度,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就是公众参与程度 太低;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 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 不足.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得不 到根本解决的,必须动员全民参与,建立多种民间生态 组织,倡导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感.
二,借鉴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积极 推进我国生态政治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紧张,随着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 协调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社会必须进行深 刻的变革,变革的起因在于生态,但变革本身在于社会 和经济,而完成变革的过程则在于政治. "
[6] ( P15 )
因
此,为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 矛 盾,长远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生态政治化.所谓生态政治 化,就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 生态环境与政治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环境有机 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生态环境与政治的持续,健 康和稳定发展.也就是说,生态政治化就是要正确地处 理好生态环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政治 思
20
维,树立生态政治价值观,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 的决策,公民的政治参与等过程中,使人类的政治思 维,政治价值观和政府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地协 调统一起来. 1.改变传统的政治思维,树立生态政治价值观 西方生态政治理论把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其基础理论 之一,提出了崭新的生态政治价值观.它认为在自然界 中,每一种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和一个生命网络系统, 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互相联系,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 人类及其自然环境,人类的生活也包含在这种生态的循 环之中,因而人们必须同自然界保持一种"明智的", "毕恭毕敬"的和谐关系,不能忽视或违背自然规律和 生态学的普遍原则和要求,否则最终将导致地球的毁灭 和人类的灭亡.基于此,绿党提出了极富挑战的口号— —"生态先于一切",它首先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 会系统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统一整体,然后以 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维的变革为基本点,从政治学的基 本原则到政策操作层面,如政治民主,政治决策,政治 参与等,再到国家权力的结构与分配等各环节和层面,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政治决策必须考虑 生态效益的观点以及扩大基层民主的分散化的观点等 等.生态社会主义则致力于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结 合,认为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求超越当 代资本主义与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 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生态自治主义在生态学与 系统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网络系统思想",认为 人类必须研究自然界中相互联系着的各种过程的特殊网 络,研究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维 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西方生态政治理论中突显的协调 与综合发展正是生态政治的价值追求."协调,不仅是未 来社会的主旋律,而且也是未来政治的主旋律."
[2](P88)
相适应的新型政治价值观,以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 化,政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经过20多年 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已进入到发展的关键阶段, 出现了不少影响发展后劲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 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浪费 的基础之上,而且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此, 很有必要借鉴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生态政治价值观,改 变传统的政治思维,树立以协调发展,综合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政治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 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行"五个统筹", 为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 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包含 了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生态思维就是其中的重要 内容之一.所谓生态思维是指以辩证思维来思考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模 式.在科学的发展观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生态思维: 首先,科学发展观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现实的人口,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五个统筹",其核心理念 就是追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科学 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生态思维的价值 目 标,标志着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 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发 展理念创新和政治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党和政府执 政理念的结晶和升华.但最现实的问题是,立即动手改 造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指标的官员政绩评价体系, 树立绿色GDP观念,探索绿色GDP核算,推行生态审计 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 制 度,完善和落实环保领导责任制.正如胡锦涛同志 在 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要实 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加强领 导,完善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 总 责","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 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要"尽快把人口 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 2.实行基层民主,激励公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促 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生态化和科学化 生态政治与民主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政治必 须以民主政治为基础,它是对民主政治在新的视角上的 补充,完善和发展,而民主政治则是生态政治的前提. 民主政治的具体目标是科学决策,民主政治的条件是公 民对政治生活的主动参与,民主政治的过程是制度化的 程序,民主政治的最大目标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而所有这些,"也正是生态政治所赖以存在并产生积极 影响的根基"
[2] (P88 ) [8]
这种协调不仅是国家间处理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纠纷 中的协调,而且包括国家内部处理生产关系,人际关系 中的协调,还包括人类在利用和开发大自然过程中与各 种生态物种之间的协调;而"综合发展观"则以经济的 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生 活质量的日臻完善,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资源的 永续利用和新的价值观念的重新锻造为崭新的内容.马 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 然界的真正复活."
[7]( P120)
从这一意义上说,不断追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 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自十六大以来 党和政府所提出的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协调统 一的和谐社会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必然 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形成与生态文明时代
.
21
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遍化和严重 化,以及因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对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甚至 生命安全构成的巨大威胁,将迫使人民从生态环境角度 对民主政治体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正如丹尼尔 A科尔曼所言:"能否以民主的方式赋予公民实现变 革的力量,这就决定了我们能否把对地球的爱护转化为 实际的行动."为此,必须鼓励公民参与自治,"公民 参与自治的过程被称为直接或参与型民主.因这一过程让 广大民众介入日常生活,人们也称之为基层民主" . 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重视发扬 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是绿党"绿色政治学"的"五 个基本原则"或"五大支柱"之一.绿党在民主问题上 强调基层民主,主张把基层民主原则贯穿在整个党组织 的活动之中.绿党认为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与生态环境 保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既是生 态社会的基石,也是走向绿色社会的通道.绿党的基层 民主原则内在地包含着直接民主,即通过实行直接民 主,让公民直接参与决策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基层民 主的政治学意味着更多地实现分散化的直接民主.我们 的出发点在于基层的决定在原则上必须予以优先考虑; 我们给予分散化的易于管理的基层单位以具有深远意义 的独立和自治的权力"
[1]( P68~ 69) [9](P162)
可行的. 要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鼓励广大公民的广泛参与,首先要疏通信访,新建项目 听证渠道,引导广大群众为环保出主意,提建议,直接 参与环保决策,并建立健全环境举报等制度,调动社会 各方面的力量,监督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其次,要建 立和完善政府公共决策中的专家咨询制度,这些专家不 仅为政府决策能从各个角度提供技术层面上的论证,而 且也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决策信息,从而使政府的决策 更趋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避免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 误.再有就是政府部门中应该吸纳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 方面的专家,使他们成为政府部门中的领导者,决策者 和管理者;特别是要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的联系,政府 部门对民间环保组织应给予大力的引导和支持,就重要 的公共政策进行专门的解释与沟通等等;很有必要成立 一个兼具志愿行动和维护权益性质的综合性的环境保护 社会组织-—"全国环境保护协会",其目的是联合和 协调各种环保社团组织,疏通社会压力,化解利益 冲 突,维护政治稳定,协助和促进政府进行环境管理,以 期我国生态政治的早日建立. 正如美国著名环境科学家巴里康芒纳所指出的: "当我们开始为环境危机而行动时,较深刻的问题一出 现,就触及到我们社会正义体系的核心,并向基本的政 治目标提出了挑战."
[10](P156)
.绿色政治学还强调公
民的广泛政治参与,并力图实践其政治决策.生态社会 主义则认为基层民主就是把主要权力都交给基层组织, 实行分散化和基层自治,即实现"非上层强迫下面的, 而且由社会最底层发展起来的,遍及社会每一个基层的 民主",使"所有人真正参加国家大小事的决策";主 张政权机构应由基层民主选举产生,政治上的权力应始 终放在基层,追求一种"没有官员的网络系统思想"的 政治纲领.为了实现基层民主,就必须"把权力和责任 还给个人",人人都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因为 "一个生态型社会一定是权力下放的,这样才能保持对 环境多样性和社会多样性的敏感度".同时,"权力下 放的主张是,最贴近环境而生活的人最了解环境,有关 的决策权和监护权应当掌握在他们手中.为行之有效, 权力下放的原则必须应用于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领域,以 此作为加强基层民主运动的一部分"
[9]( P118~ 119)
生态环境危机有多严重,
我们为克服危机而进行的各项改革也就应该有多深入. 因此,当我们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挑战的时 候,我们更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生态政治 理 论,努力汲取其中合理的因素,加大对生态环境问题的 政治解决力度,努力推进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生态 政治化进程.这既是贯彻和落实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 出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执政理念的 必然要求和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提出的"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必 然要求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美]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 . 绿色政治——全球 的 希望[M].石音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 [2]刘京希.生态政治论[J]. 学习与探索,1995,(3). [3]陈治桃,李三虎 . 生态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生态化 [J].广东社 会 科学,2002,(1 ). [4] 段昌群,杨雪清,张文逸 . 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 活 之影响[J].思想战线,2000 , (4). [5] 石建国 . 科学决策与生态政治的建立 [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4 ,( 9 ) .
.
虽然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西方国家环保事业 最初由公众推动不同,是由政府首先推动的.但我国党 和政府所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 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公众参 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在解决我国生 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鼓励广大公 民广泛地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积极 推进生态政治化的进程,既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是现实
22
[6]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 报,2004-04-05 ,(1 ).
[9][美]丹尼尔A 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 [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美]巴里康芒纳. 与地球和平相处[M].王喜六,王文江, 陈兰芳,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The Green Revelation of Modern Western Eco-political Theory
PENG Jin-yu
(Zhang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zhejiang,311300,China) Abstract :The eco-political theory is a new political trend of thought emerge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of Western nations.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of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paid all-around political attention judging from the political thinking, values, power, structure, decision,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environment crisi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imbibe the rational substance of the western eco-political theory with a reasonable attitude. Therefore we should propel forward eco-politicized tendenc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alist essence b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inking on eco-political values by carrying out th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encouraging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democracy in the governmental decision making and to resolve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with greater political resolution. The above conclusion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s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The western eco-political theory; Green revelation; Ecological political tendency;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Harmonious society
[责任编辑:范祖锜]
(上接第18页)感,在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 推动社会进步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今 天,爱国主义作为凝聚中华各民族人民力量的伟大民族 精神,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为 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它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的最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 神.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在实质上表现为 个人与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一定民 族在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或民族整体利益之间关系上所 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作为处理个人与 国家或民族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所提出的价值导向则是 确定的,即把国家或民族利益摆在首位,并且认定个人 的价值只能体现在为国家或民族利益而奋斗奉献的过程 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对于实现 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神圣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 深远的历史意义.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LI Dong-cai,CHEN Li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cently has raised a brand-new concept of "Harmonious Society" , with a clear-cut time feature. It should be said tha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regularity exploration on how to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 Well-off Society. It indicates that our party's understanding on the issu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reached to a new heigh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oad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Socialism;Harmonious Society;View of development;Well-off society
[责任编辑:范祖锜]
23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的绿色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5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