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

发布时间:2016-11-11 13:15

  本文关键词: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

中国文明网    2009-11-21    来源: 中国文明网

【字号 中 】 【】  【】

李义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一共识是这些国家在总结吸收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以美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物质领域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随后出现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科学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居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削弱。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震动了美国朝野,并由此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掌握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潮流和倾向,掩盖了教育理应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予以关注的问题,扭曲了教育的本质,留下了后患。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道德堕落现象却日益严重。从1930年至1980年的50年间,18—24岁的青年人犯罪率增长79倍,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增长100倍。美国一份关于学校思想品质状况的调查表明,80年代美国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是:赚钱发财、扬名天下、统治他人,而以献身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为目的的学生寥寥无几。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公众和政府开始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原联邦教育部部长贝内特1988年4月在向美国总统里根递交的5年来教育改革的总结报告中强调,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等三方面“取得显著改进”。乔治·布什担任总统时,就曾经制定过《2000年:教育战略》的文件。他还在《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美国近十年来相继成立了“品德教育联合会”、“重视品德同盟会”,把品德教育看作是解决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在每一所学校都实行品德教育。“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纽约市教育局获得了联邦政府400万美元的紧急拨款,用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2002年3月美国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国民教育也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为重点。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环境问题、恐怖活动、堕胎、吸毒、同性恋等。正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公众、教育界和政府机构开始认识到,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道德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加以解决,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呼吁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法国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其目标“在于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在于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教养的人”。

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普通学校的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多得到官方资助,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区编写道德教育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不少学校开设了“个性与社会教育”等思想道德课程。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并以法律的方式明确规定。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学校就设立了“修身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战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益增多等事实,日本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984年,中曾根康弘在临时教育审议会审议报告中指出:“教育荒废”的现象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灵荒废”的表现,呼吁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该审议会在1988年发布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和创造力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德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灌输转变为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在教育方式上,由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是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在美国,学校从没有放松对学生进行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反共产主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民精神等方面内容的灌输。美国政治学家梅里亚姆曾指出:“罗斯福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宣传公民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在千万人心里灌输责任感,唤起威尔斯认为美国人所缺少的‘国家感’。”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罗珀舆论中心主任埃弗雷特·莱德曾在1995年1月号的《读者文摘》杂志上撰文,分析1993年对美国四代人的主要信念和价值观所作的一次民意测验,认为美国人的基本信仰、见解和主导价值方面在各代人之间是惊人的相同。的确,美国虽然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未因两党轮流执政而发生改变,这说明美国政治灌输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校教育人本化趋势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重视灌输的同时,开始重视渗透的教育方式,注意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美国把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和“社会问题”等学科中,并把现场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同时注重加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旗、校训、校徽。美国国会大厦专门为中学生免费开放参观学习。正是通过这些方式,美国将其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西方国家似乎没有类似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独立学科,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切切实实地渗透在有关学科的教学中,很有实效性。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称谓不一,美国、法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英国、加拿大称之为“政治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等等。通过这些“公民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进行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

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灌输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肃清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当前,西方国家更加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并将其作为确保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工具。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其重视政治功能的集中体现。美国在中小学利用一切形式来强化“美国的意识”,国旗、国歌、国徽、总统画像等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在其中小学几乎随处可见、可闻;每逢节日、庆典,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甚至汽车上都要悬挂美国国旗。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都有唤起美国民众爱国主义精神的警句。美国还不惜巨资修建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航天博物馆等,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俄罗斯在放弃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填补人们的信仰“真空”。学校通过“二战博物馆”里的英雄雕像以及从卫国战争的战场上发掘回来的战争遗物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196期)

(责任编辑: 路弘 )  


  本文关键词: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0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