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2 13:04

  本文选题:美国 + 信用体系 ; 参考:《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信用及信用秩序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之一,是经济交往的重要保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交易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本质就体现为信用经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如何构筑适应我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研究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论文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在界定社会信用体系的概念、历史沿革、主要内容、发展模式及其选择的制度环境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马克思信用体系理论及近现代西方信用体系理论,考察了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及其特点,与德、日比较了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模式,在借鉴美国社会信用体系主要经验、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基础上,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Abstract]:Credit and credit order i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economic operation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economic communicatio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shows that a good social credit system and credit system can promote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action. In a sense, the essence of market economy is credit econom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How to build a social credit system adapted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subject. The United States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The study of American social credit system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historical evolution, main content,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choice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is thesis combs the thought of honesty and credi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rx's theory of credit system and modern western theory of credit system have examine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ocial credit system, analyzed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social credit system,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merican social credi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main experience of American social credit system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03;F171.2;D7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梅;;海北州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J];青海金融;2011年09期

2 杨丽娜;;建立信用信息国家标准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基础性工作建设[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年05期

3 苏枫;;中国信用体系建设诸多问题待解[J];小康;2011年08期

4 王钰;;建设信用辽宁 助推经济发展[J];党史纵横;2011年08期

5 游云;韩美玲;;政府诚信——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6 ;媒中评[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1年09期

7 王一兵;;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金融经济;2005年16期

8 陈剑;;对白水县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试点工作的几点建议[J];西部金融;2011年07期

9 ;包头稀土高新区 诚信政府建设实施意见[J];中国高新区;2005年05期

10 王一兵;;对金融生态问题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奋;徐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凌一苇;;关于我国质量监管的改进研究[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盛亦工;姜林枫;刘美芬;武盈盈;刘长才;王成江;金爱卿;刘洪来;赵宇翔;提运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动我省信用信息收集和评价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4 郭铁民;;信用事业是一种崭新的力量[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浅析投融资体制的改革[A];多学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交叉运用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君生;;“管理学年会——金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兼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李建平;纪建悦;刘京礼;;发展我国信用中介机构的研究[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邹伟;段竞晖;鞠霓;饶晓亭;胡丽莉;张雪;罗邦民;;中介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9 赵伟;;如何发挥有形市场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A];跨越发展:七省市第十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阮丽华;张金隆;田鼎;;基于公共利益的网络广告规制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田薇;我市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健全[N];常德日报;2008年

2 肖倩;西安着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N];陕西日报;2009年

3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主任 赵凤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4 杨铠岳;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启动[N];丹东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吴绍冰 梁梦勋;构建“诚信廊坊”社会信用体系[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

6 记者 吴进宇 通讯员 赵强;北京社会信用体系日趋完善[N];金融时报;2011年

7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打假需要重构社会信用体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N];人民日报;2011年

9 记者 庞东梅;构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N];金融时报;2011年

10 记者林春霞;从三方面完善社会信用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楠;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孙苓苓;以风险为基础的上市后药品抽验模式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1年

4 郭金发;论政府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制度中的主导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波;基于政府职能视角的湖南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毛方琼;中国信用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刘会敏;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4 周国强;我国政府信用建设初探[D];浙江大学;2005年

5 黄轶凡;市场条件下的社会信用体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郭星;在从单一到多重:公证员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赵娴颖;湖南省药品安全信用评级与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崔豫;公证公信力探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高成华;论信用危机的法律对策[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平;行业协会在促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7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787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c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