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6-11-21 06:29

  本文关键词: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女性主义与权力
——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徐雅芬
提 要

董建辉

本文以社会性别与权力、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性主义政治以及后现代主义与女性权力等三个方

面为切入点,对政治人类学视野

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进行综述,在总结其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和近年来研 究的新趋向的基础上,揭示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对政治人类学学科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 美■词女性权力政治人类学女性主义 中圈分类号D440

从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 动在美国兴起,至今已经40年。①伴随着这场运 动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也呈现出多元化和 跨学科的特点。除了一般广义的自由主义、马克 思主义、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流派,西方女性主 义也渗透到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 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开始出现学科之间的对话甚 至协作。就政治人类学而言,西方女性主义研究 所造成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它对人类学传统的政治 观和权力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拟从社会性别 与权力、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性主义政治和后现代 主义与女性权力等三个方面人手,对政治人类学 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进行综述,在总结其 以往研究的主要贡献和近年来研究的新趋向的基 础上,揭示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对政治人类学学科 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

社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加拿大奇帕维安妇女 的社会地位低下,在北美部落中是最低的。菲律 宾的阿格塔妇女拥有和男子大体相当的社会地 位,她们曾经是已知的惟一从事狩猎的女性。以 往的人类学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误看法,让人们误 以为女性天生就是受压迫的,是因为男性学者长 期把持了这个学科,使之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 义的偏见。 为了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偏见,从根本上改 变人类学忽视女性的传统,这些女性主义人类学 者进一步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去揭示女性在政治 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她们的质询是:为 什么在已知的大多数社会中,男性都拥有凌驾于 女性之上的权力?她们的研究动机部分地来自于 对知识的探求,但更主要的还是为了改变妇女的 从属状况,从而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新社会。罗 莎尔多(M.Z.a08aldo)和兰菲尔(L.Lamphere)说, 她们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如何改变人类学 的理论和实践,以便恰当地反映女性的社会角色 和经验”,而是为了探讨“如何改造世界,以便结束 并超越女性的从属状态和不平等待遇”。(Rosaldo
&1.amphere,1974)

一、社会性别与权力
西方文化人类学界曾经普遍认为,女性在政 治上总是处于从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第 一批女性主义人类学者首先对这一看法进行了反 驳。她们在对大量的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的比 较后指出,虽然早期进化论者所主张的母权制时 代并不存在,但是女性在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中 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易洛魁人(The Iroquois)、
奇帕维安人(The Chipewyan)和阿格塔人(The

这些女性主义人类学者认为,测定一个社会

①历史学家通常把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的 美国妇女运动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其 标志性成果是美国妇女在1920年获得了选举权。

Agta)就是三种典型的代表。美国易洛魁妇女的
26

万方数据  

《国外社会科学》二O o四年第四期 中女性权力大小的标准至少有两个:首先,女性参 与团体决策的程度;其次,女性占据重要职位、控 制社会机构的程度。她们分别从性别的劳动分 工、生计方式、财产所有制、资源的分配、婚后居住 规则和儿童的社会化等多个角度,去探寻女性社 会地位高低和权力大小的原因。她们最终发现, 事实上,上述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作出完满的解 释,因为这是多方面同时起作用的结果。但同时, 很多研究个案都表明,女性的政治权力和女性控 制社会资源的程度之间有相当大的关联性。 女性主义人类学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权力的 这种关注反映了她们的政治主张。在她们看来,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所主张的妇女在西方社会中享 等方面的研究。 女性主义人类学者在研究中认识到,仅仅将 目光聚焦于女性尚不足以达到其研究目的,因为 人类社会毕竟是由女性和男性共同组成的。缺少 对于男性及其与男性关系的关注,对女性的认识 也绝不会是全面、客观的。基于这种认识,女性主 义人类学将社会性别确立为研究的中心议题。所 谓“社会性别”(gender),是指不同社会、文化赋予 男女两性之间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 式及象征意义等,它不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生理 “性别”(sex)。摩尔(H.L.Moore)解释说:“女性人 类学不仅仅研究妇女,更侧重研究社会性别,研究 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在构成人 类社会历史、思想意识、经济制度和政治机构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② 在对社会性别的研究中,出现了两种主要的 不同研究途径。一种受格尔兹(C.Geertz)文化象 征论和列维一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结构 主义的影响,把男性和女性作为象征符号,纳入整 个社会的符号结构中,去研究社会性别的文化建 构;另一种则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集中考察社会 性别分化的历史演变。前者以罗莎尔多(M.z. Rosaldo)和欧特内(S.B.Ortner)等人为代表,后者 以里柯克(E.B.Leacock)、莎克斯(K.Sacks)和盖莉 (C.Gaily)等人为代表。 罗莎尔多和欧特内等强调导致社会性别分化 的结构和文化因素。罗莎尔多认为,男性控制了 公共领域,而女性被局限在家庭的范围内。公共 领域是决定社会政治问题的场所,在此范围内活 动的男性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威望和权力。而家庭 只是处理一些日常琐事,女性的家务劳动因而被 看成是无足轻重的。③欧特内的论点则是,两性 之间权力和威望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几乎所有的 社会都存在将女性与自然相联系、男性与文化相 联系的象征观念,而文化又被视为高于自然、优越 于自然,所以男性始终被认为应该处于支配地

有的法律和政治权利——受教育权、就业权和参
政权等等,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女性来说,都 是虚幻的和不现实的,既不能反映女性在多数社 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历史和现实,也无助于从实 践上解决这一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主张 只注重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问题,而对于可能存 在于家庭和私人领域的权力关系弃之不顾。而女 性主义人类学既继承了本学科关注边远地区和原 始社会的传统,从这些社会中去探索女性处于从 属地位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又超越了人类学将政 治权力局限于社会公共领域的狭隘性,把人类学 关于政治是涉及公共目的的权力关系的主张延伸 到家庭和私人领域。 很明显,这种政治主张是受到激进女性主义 的影响。激进女性主义否定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关 于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缺少政治权利或公民权 利的观点,也不赞成传统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关 于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们生活在阶级社 会的观点,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男性权力的 性质及其无所不在的特征。它指出,传统政治理 论本身已成为男性统治的工具,它或者是为男性 权力及其在“私人”生活中的基础作辩护,或者是 掩饰这一现实。激进女性主义主张,男人对女人 的家长制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基本权力关 系,这种权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这类公共 领域之中,而且是一切两性之间关系包括最为亲 密的关系的特征。①这种“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政 治主张被女性主义人类学所接受,并运用到对传 统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身份和社会性别角色

①瓦勒里?布赖森。1992,“女权主义政治理论引

论”,载于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 权主义理论精选>,1997,第4页。
②转引自乐梅,1996,第478.479页。 ③Rosaldo,M.Z.&1.amphere,L.,1974.
27

万方数据  

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位。①这种把女性屈从于男性的原因简单归结为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或“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 立的做法,被批评为带有本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 因为它把西方认识论中固有的二元论、等级和冲 突观念等推广到了其他所有社会。 里柯克、莎克斯和盖莉等人强调资本主义的 扩张在导致社会性别分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揭示 出社会性别分化和阶级分化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 系。她们都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普 遍的平等主义阶段,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 张之后,受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 响,这些平等主义社会中才逐渐出现了社会性别 差异。所不同的是,里柯克强调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莎克斯强调亲属关系和婚后居住规则的变 化,而盖莉则强调基督教文化,并且主张社会性别 分化和阶级分化是平行发展的。② 虽然这些女性学者所讨论的问题从表面来看 都不是有关政治的,它们与团体的决策和领导地 位等传统的政治议题都没有特别的关系,但正是 在这一点上,她们超越了传统政治学研究的范围。 她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于女性在社会权力关系中 相对于男性的权力问题,这是以往的政治研究所 不曾涉及的领域。通过她们的努力,人们认识到, 社会性别问题在社会群体认同和社会权力结构的 形成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容再被忽视, 而是应该被视为一个分析范畴,就像种族、族群、 阶级或等级范畴一样。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 的“社会性别人类学”(the 性别关系的研究。③
anthropology of gender),

而不见;第三,她们多满足于对处于原始状态的所 谓“传统”、“落后”社会中女性的研究,而对于妇女 的现实状况关注不足。例如,很多研究者的兴趣 是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习俗、非洲妇女中流行的外 阴和阴核切除术以及中东妇女蒙面纱的风俗等。 总之,她们的研究带有欧美中心主义的偏见。 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和欧美发 达国家中少数民族的女性学者。她们因为同属受 发达国家压迫、剥削的民族、种族和人群,而一起 被纳入“第三世界妇女”的范畴。从20世纪70年 代开始,与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和发达国家中的“第 三世界人民”反对国际资本主义政治压迫、军事扩 张、经济剥削和文化渗透的抗争相呼应,这些第三 世界的女性学者激烈批判由欧美国家中自人女性 学者所掀起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认为它们仅仅 代表了这些国家中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反对性别歧 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愿望,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自 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其主要缺陷是只局限于 反对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而对于维护甚至引发父 权制的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无所触动。 她们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 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以 及第三世界国家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才是女性 受压迫和歧视的根源。社会性别作为一种不平等 的、分化人群的权力结构,是与其他的社会权力分 配结构如阶级、民族、种族等相互联系、浑然一体 的。一个女人的身份不仅仅是女性,她还隶属于 某个阶级,来自于某个民族,并有她自己独特的生 活经验。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控制和影响 下,她不仅仅要遭受本民族父权制的压迫,而且要 遭受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的歧视 和剥削。所以她们提出,反对性别压迫的斗争应 该与反对其他任何形式的压迫的斗争结合起来, 惟有如此,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解放。但是,由于不 同民族、种族和阶级的女性其社会经历也不尽相 同,因此应该结合各自所处的具体文化和经济背 景来考虑解放的重点和策略。换言之,女性主义

已经将研究的重点从社会性别差异过渡到对社会

二、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性主义政治
早期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受到来自各个方面 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她们都把女性看成一个一元化的群体,在研究 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社会性别的差异时,忽视了由 于文化、种族、阶级、阶层、宗教甚至年龄等因素而 造成的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往往用一种大一统 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问题,或者仅仅把注意力集中 到女性的共性上;其次,她们大多把女性社会政治 地位的低下归因于父权制的压追,而对于同样使 女性遭受剥削和歧视的种族、阶级、民族等因素视
28

①Ortner。Sherry
Culture.'?in

B.,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Rosaldo,M.Z.&Lamphere,L.(eds.),1974.

②Lewellen,1992,PP.144—146. ③自志红,2002,第14页。

万方数据  

《国外社会科学》二0 0四年第四期 理论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思想体系。① 基于上述政治主张,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学 者主要从两方面拓展自己的研究。首先是女性与 国家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部分学者肯定国家是 保障和满足女性需要的一种机制,但多数学者都 认为,在政治权利、经济资源分配及社会价值不平 等的社会里,国家的本质只能是男权的,它经常起 着加剧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作用。很多政府在制 定、实施发展战略时,都忽视了妇女问题,误认为
政府的干预是中性的,只要发展战略对家庭有益,

三、后现代主义与女性权力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一度成为 学术界一个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流派。然而到了 90年代初,女性主义理论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开始 解体。②发生这种重大变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后现 代主义所带来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反对各种历史 和文化叙事的“宏观话语建构”,否定作为普遍性、 必然性存在的客观真理的可能性,而代之以寻求 多元的、局部的和偶然的真理。他们解构了文化, 进而解构了“人”,打破了西方自启蒙运动时期以 来就一直主张的“人是自然的主体”的观念。后现 代主义的主张受到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欢迎,她们 希望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摆脱以男权为中心的 各种传统理论的限制,重新构建社会性别的权力 关系,并以此作为她们对男权社会进行批判的政 治武器。 受后现代主义理论影响的女性主义学者对以 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她们提出,在女性主义的 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有关人类特性和社会生活状 况的被公认但未加证明的假设,这些假设都声称 找到了某种存在于一切社会中、具有跨文化解释 力的人类基本经验。但是从后现代的观点来看, 所有这些假说都是有疑问的。比如罗莎尔多所提 出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观点,虽然从表面 来看,这种对于女性家内身份和男性家外身份的 高度概括,能够把有关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的文 化差异包容进来,而且它还可以超越这些差异,来 解释女性从属地位的普遍存在,但是它假定所有 社会都存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区分而且 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内涵和意义这一做法本身, 已经是一种概念的过分夸大和以偏概全。正如许 多批评者所指出的,这种概括忽视了历史和文化 的多样性,错误地把自身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 阶级、种族和民族等方面的特征普遍化了。

就自然会使家庭成员包括妇女和儿童受益。事实 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其次是殖民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影 响的研究。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学者结合研究对 象所处的阶级、阶层、种族、地区和文化背景的特 殊性,对殖民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影响 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出她们所受的剥削、歧视和压 迫不仅是性别造成的,而且与阶级、种族和民族等 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米斯(M.Mies)通过对印度 那斯拍家庭手工业的研究表明,这种生产形式是 地方、国家和国际市场共同剥削当地女性的结果, 而这种剥削又是通过有具体历史文化定义的家庭 父权制来实现的。迈雅丝还把印度从事家庭手工 业的妇女放在她们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社会和文 化的背景中,分析了她们不甘受压迫和剥削,不断 抗争的过程(Mies,1982)。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因为着重关注 女性的现实状况而被批评为政治色彩太浓,缺乏 理论构建。然而批评者们忘记了,追求改变女性 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实现女性与男性在物质、精 神、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正是女性主义学者的终极 目的。女性主义学者一再声称,她们的研究目标 不是抽象空洞的知识,而是那种能够被用来指导 和造就女性主义政治实践的知识。对于女性社会 政治现实状况的这种密切关注,使第三世界的女 性主义学者不再停留于探寻性别主义的根源和性 质,以及对性别偏见、种族偏见、民族偏见和阶级 偏见的揭露,而是更多地将研究付诸于实践,探讨 各国在社会发展中如何赋权于女性,从而改善她 们的生存状况,最终实现与男性的平等。在未来 数十年内,“女性与社会发展”的问题将继续成为 她们关注的焦点。

①参见苏红军,1995,“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性主义政 治”,载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1995,第19 。54页。

②柏棣,1995,“平等与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性 主义理论”,载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
1995,第1页。
29

万方数据  

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在持后现代观点的女性主义学者中,出现了 两大对立的阵营:唯本论者(Essentialists)和构成 论者(Constructionalists)。唯本论者在一定程度上 继承传统女性主义的做法,但是以解构主义为方 法论重新探讨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因为她们承认 女性和男性是两个对立的基本范畴,所以被称为 唯本论者,其代表人物是卢宾(G.Rubin)和麦金农 (C.Mackinnon)。卢宾借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列 维一斯特劳斯及弗洛伊德一福柯三家的学说,总 结出一套自成体系的“性别制度”理论(The
Gender Sex/

构成论这种终结女性主义因而也终结了女性 主义运动的极端论调,遭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的 谴责。哲学家波德(S.Bordo)指出,这是一种“社 会性别怀疑主义”,它对女性主义斗争策略危害极 大。她呼吁,女性主义不应该忽视女性受歧视的 社会现实,不应该瓦解自己,而应该以社会性别论 为立足点,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斗 争策略。②文艺理论家莫迪莱斯基说,解构“女 性”观念,就是颠覆女性主义政治,抹杀女性的权 力诉求。在这一点上,构成论同反对女性解放思 想的传统保守思想如出一辙(Modleski,1991)。虽 然相当多的女性主义者都企图在唯本论和构成论 之间寻找到一条折衷的途径,但社会性别论无疑 将继续是女性主义理论的立足点。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对于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 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哲 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传统的社会人文学科提出了 重大挑战。就政治人类学来说,西方女性主义研 究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对人类学传统的 政治观和权力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政治观上, 虽然政治人类学以其对原始、边远社会中传统政 治制度的研究以及对现代工业社会中边缘政治的 研究而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但它始终只关 注涉及公共领域的权力关系。比如,政治人类学 中最经典的政治定义就把政治定义为“具有公共 目的,并且集中于使用权力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团 体关系的行为”。③西方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研 究向政治人类学表明,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不仅 存在于社会公共领域,而且存在于私人和家庭领 域。女性主义的挑战将迫使政治人类学进一步拓 宽政治研究的视野,以充分反映人类政治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 在权力观上,政治人类学一直习惯于将酋长、 “头人”(Big Man)和其他掌权者作为权力的主体, 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就是男性。它从来没有

System)。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性 别制度,而不是经济制度。要推翻男权的性别制 度,就必须重新组织社会性别机制,解决文化上的 恋母情结。①麦金农的主张与卢宾的理想主义不 同,她提倡用实用主义的方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 不平等现象(Maekinnon,1989)。 构成论者相对走得比较远,她们以解构主义 为目的,从根本上否认关于“男性”和“女性”的二 元观念。她们认为,在男权的社会结构中,女性的 自然作用和社会作用都是依据男性的标准制定 的。传统的男女平等观是男权思维逻辑的延续, 它所反映的实际上还是男权的标准,不仅不能从 本质上认识女性受压迫的问题,而且无助于真正 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广泛吸收当代各种后 现代主义的思想,专注于对各种传统观念如“男女 平等”、“父权制”、“性别角色”、“女性认同”等进行 解构,试图从根本上铲除男权文化,打破性别之间 的界限。其代表人物有赖莉(D.Riley)、巴特勒(J. Butler)和哈拉韦(D.Haraway)等。 构成论强调社会性别的差异和经验标准的不 确定性,促使人们对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更 深入的思考,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 的贡献。但问题在于,当它坚持后现代主义的观 点,从解构传统思维方式入手,进而解构了“人”这 个自然的主体时,它把女性这个主体也一同解构 了。既然女性这个主体不存在了,那么她们的研 究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如果对女性权力的追求不 构成真理,那女性主义运动又该如何发展呢?再 进一步,这些女性主义学者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构成论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按照构成论 者的理论逻辑,基于女权观念之上的女性主义运 动无疑应该走向终结了。
30

①Rubin,G.,The Trame (ed.),1975.

in

Women,in Reiter,Rayna R.

②Bordo,S.,Feminiam,Postmodernism蛐d ske州cism,in Nicholson,L.(ed.),1990.

Gender_

③Swartz,M.;Turner,V.&Tuden,A.,1966,Political
Anthropology,Chicago:Aldine.

万方数据  

《国外社会科学》二O O四年第四期 考虑过女性作为权力主体的可能性和合法性。虽 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治人类学在研究农民、 城市贫民等下层群体的“人民权力”时,也把女性 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但只是将她们看做是所 谓的“边缘群体”,将她们边缘化,排斥了她们作为 权力主体的可能性。西方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 是一种最基本的权力关系的主张,要求政治人类 学在未来的研究中不仅要把女性权力作为社会权 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必须确立女性在社会权 力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女性主义者布赖森宣称: “一切政治理论,如果忽略了女性主义的思想,都 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片面的和贫乏的政治理论。”① 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政治人类学 必须作出自己的回应。
参考文献: of Women,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13.Morgen。S.(ed.),1989,Gender and Anthropology:
Critical
Reviews

for Reseach and Teaching,Washington
Association

D.C.:American

of Anthropologists.
at

14.Leonardo,Mieaela Crossroads

of触跆咖:Feminist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s,New

di(ed.),1991,Gender

the

in

the

Postmodern 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5.Etienne,M.&Leaeock,E.(eds.),1980,Women and Colonization:Anthropology
Praeger. 16.MaeCormack,C.&Strathem,M.,1980,Nature, Culture Press. York:

and Gender,Carn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17.Nieholmn,L.(ed.),1990,Feminism/Postmodemism,

18.Gailey,C.,1987,彪柚咖to删咖:Gender
Formation in the Texas Press. 19.Sacks,K.,1979,Sisters and Wives:The

New York and London:Roufledge.

and State

1.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Tongan h/ands,Austin:University of

2.周泓、丁宏、潘杰,2002,<社会性别研究>,载于庄孔 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鲍晓兰主编,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Future旷Sexua/勖撕,Greenwood
L., 1997,

Past

and

Press.

20.Lewefien,Ted

C.,1992,Pol/t/ca/Anthropology:An

Introduction,Westport:BeIgin and Garvey.
21.Moore,Henrietta Feminism and

4.钟雪萍、劳拉?罗斯克主编。2003,<越界的挑战:跨
学科女性主义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Anthropology,Cambridge,UK:Polity Press. 22.Richard,L.;Taylor,,V.&Whittier N.,1997,Feminist
Frontiers/V。New York:McGraw.Hill.

5.李银河主编,1997,《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6.白志红,2002,“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

23.Rosaldo,M.z.&Lamplrere,L.(eds.),1974,Women,
Culture and

Soc/啊,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4.‰idl。E.,1975,Women
View,New

and Man:An Anthropologist's

展”,载于<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约翰?博恩曼。2000,“关心与被关心:把婚姻、亲属

York:Holt,Rinhart and Winston.

25.Freeman,J.。l蜩5,A Feminist Perspeaive,Mountain

关系、性别和性取而代之”,载于<中国社会科学> 杂志社编,<人类学的趋势》。北京:北京科学文献
出版社。 8.乐梅。1996。“关于女性人类学”。载于周星、王铭铭

26.Medleski,T.,199l,Fem/nism舭at
York

View。Calif,:Mayfield。

Women,New

and London:Roufledge.

27.Rothenberg,Paula

S.(ed.),1998.Race,C妇and

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
9.Maekinnon,C.,1989,Toward


Gender in the Un/ted State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Femin垃脚of如
1本文作者:徐雅芬.女.1965年生.博士。厦门大学马 列部翻教授;董t辉。男.1966年生。博 士。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361005) H.(eds.), of Narsapur:India Market,london:Zed

Stat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Mies。M.。1982,加Lace
Housewives Produce Press.

Makers

for

the World

11.Anderson,Margaret L.&Collins,Patricia 1998,Race,C/ass Wadsworth. and

(责任编辑:胡图)

Gender,Behnont,Calif:

12.Reiter,BaynaR.(ed.),1975。Toward amt.Anthropology

①李银河,1997,第7页。
31

万方数据  

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 评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徐雅芬, 董建辉 徐雅芬(厦门大学马列部), 董建辉(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国外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ABROAD 2004(4) 3次

参考文献(27条) 1.王政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 1998 2.周泓;载于庄孔韶,<人类学通论> 社会性别研究 2002 3.鲍晓兰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 1995 4.钟雪萍 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 2003 5.李银河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 1997 6.白志红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 2002(02) 7.约翰·博恩曼 "关心与被关心:把婚姻、亲属关系、性别和性取而代之",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人类学 的趋势> 2000 8.乐梅 关于女性人类学 1996 9.Mackinnon C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1989 10.Mies M The Lace Makers of Narsapur: India Housewives Produce for the World Market 1982 11.Anderson;Margaret L;Collins Race, Class and Gender 1998 12.Reiter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1975 13.Morgen S Gender and Anthropology:Critical Reviews for Reseach and Teaching 1989 14.Leonardo;Micaela di Gender at the Crossroads of Knowledge: Feminist Anthropology in the Postmodern Era 1991 15.Etienne M Women and Colonizatio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s 1980 16.MacCormack C;Strathern, M Nature,Culture and Gender 1980 17.Nicholson L Feminism/Postmodernism 1990 18.Gailey C Kinship to Kinship: Gend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the Tongan Islands 1987 19.Sacks K Sisters and Wiv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 Sexual Equality 1979 20.Lewellen Ted C Political Anthropology: An Introduction 1992 21.Moore;Henrietta L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1997 22.Richard L;Taylor, V;Whittier N Feminist Frontiers Ⅳ 1997 23.Rosaldo M Z Women,Culture and Society 1974 24.Freidl E Women and Man:An Anthropologist's View 1975 25.Freeman J A Feminist Perspective 1995 26.Modleski T Feminism Without Women 1991 27.Rothenberg;Paula S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倪志娟.Ni Zhijuan 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5(6) 2. 白志红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2002(2) 3. 王继停.李元.Wang Jiting.Li yuan 话语策略与意识形态批判——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新趋势[期 刊论文]-社会科学2010(7) 4. 陈彩云 从"平等"、"社会性别"到"公民资格"--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转向[期刊论文]-妇女研究论丛2002(4) 5. 马晓燕.MA Xiao-yan 对女性主义"平等"理念的考察与反思[期刊论文]-妇女研究论丛2007(3) 6. 沈嘉达.钟梦姣.SHEN Jia-da.ZHONG Meng-jiao Feminism与女性解放[期刊论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20(3) 7. 胡晓红 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4(2)

引证文献(3条) 1.孙金菊 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2) 2.金少萍.沈鹏 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文献综述[期刊论文]-贵州民族研究 2008(1) 3.敬少丽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词: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4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7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