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中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角色差异、成因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13 11:15

  本文选题:农村劳动力 + 转移 ; 参考:《中国软科学》2013年07期


【摘要】:中印两国不同的政治架构与行政生态,使两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治理中呈现出不同的理念、模式和策略。印度自由放任型的迁移体系强调迁移作为基本人权的要素与地位,在城市化过程中采取了包容性和以服务为驱动的治理范式。中国规制型的迁移体系突显了户籍制度及其背后的城乡利益分配与二元保障结构的体制约束,形成了以城市利益为中心和注重政策供给的治理特征。两国应相互借鉴各自治理模式中的优点,在政府角色定位、城乡利益关系调节和公共服务供给策略等方面进行优化与重构。
[Abstract]: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administrative ecology of China and India make the two governments present different ideas, models and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India's laissez-faire migration system emphasizes migration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and status of human rights and adopts an inclusive and service-driven governance paradig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hina's regulatory migration system highlights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its urban-rural interest distribution and dualistic security structure, and forms th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centered and policy-oriented supply.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learn from the advantages of their respective governance models and optimize and reconstruc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the regulation of urban-rural interest relationship and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y strategy.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F323.6;D7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增阳;;农民工的公共服务获得机制与“同城待遇”——对中山市“积分制”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5期

2 王德文;蔡f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消除贫困[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振明;丁煜;吴永键;陈诚;盛馨莲;韩婧;唐栋敏;林燕玲;陈芳;吴娜;陈文博;;外来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基于厦门市某区调研的分析[J];东南学术;2007年06期

2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3 郑梓桢;;广东“积分制”破除户籍坚冰[J];决策;2010年Z1期

4 孙树菡,张恩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6期

5 彭希哲;郭秀云;;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7年04期

6 王德文,吴要武,蔡f ;迁移、失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什么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很低?[J];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01期

7 李实 ,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乡镇论坛;2004年08期

8 蔡f ,都阳;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09期

9 于建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工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奎;;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4年09期

2 蒋丽珠;;浅谈构建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体系[J];理论导刊;2006年05期

3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J];西藏政报;2006年16期

4 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户富裕程度与进城务工关系的实证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吴,

本文编号:1882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82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0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