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评估与未来发展
本文选题:国际机制 + 东亚地区治理 ; 参考:《当代亚太》2014年02期
【摘要】:当前,东亚及亚太区域存在诸多错综复杂的地区性治理机制,如何衡量与评估现有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和规划未来的区域治理机制,成为有待探讨的重要领域。地区治理机制有效性评估是指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程序、标准和措施来比较可观察到或可预测到的绩效。文章以目标获得、行为改变、问题解决和集体最优这四个角度作为一级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将问题程度、权力分配、机制能力、行为趋势、条款运用以及机制动力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发展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给定问题领域的区域机制是否有效,即对东亚治理机制是否有效这一命题进行变量分析。研究显示,在目前东亚地区治理机制中,东盟、"10+3"与RCEP的有效性最高,而EAS、ARF与APEC的有效性最低,其他机制(TPP、GMS以及中日韩合作)的有效性程度总体居中。就未来发展而言,东亚地区各种不同的机制很难构建成一个全面统一的治理机制,各种机制竞相发展、相互竞争将是未来东亚机制的常态。其中,尤其以TPP、RCEP以及中日韩合作三个治理架构的演进最具关键意义。为此,需要积极研判中国的战略方针与政策选择,客观审视东亚治理机制各自不同的发展情况,及早进行谋划。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omplex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East Asi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ow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on this basis, to examine and plan future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To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to be explored.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refers to the comparison of observable or predictable performance through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methods, procedures, standards and measures. This paper takes the four angles of goal acquisition, behavior change, problem solving and collective optimization as the primary evaluation index. On this basis, the degree of the problem,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the ability of mechanism, the tendency of behavior are put forward. The use of terms and mechanism as a second-level evaluation index, the development of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se index systems attempt to analyze whether the regional mechanism in a given problem area is effective, that is, to make a variable analysis of the proposition of whether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East Asia is effective or no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ASEAN "103" and RCEP is the highest, while that of EAS-ARF and APEC is the lowest among the current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East Asia, and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other mechanisms is in the middle of that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As far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and unified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East Asia, 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 different mechanisms will be the norm of the future East Asian mechanism. Among them, the evolution of three governance structures, especially TPPU RCEP and Sino-Japanese-Korean cooperation, is of the most crit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study China's strategic policy and policy choices, objectively examine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East Asian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plan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
【基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085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全球治理机制有效性现状评估及中国参与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085ZDGG1300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编号:YC-XK-13301)的资助
【分类号】: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蕴岭;;如何认识东盟[J];当代亚太;2006年07期
2 韩召颖;张蒂;;联合国安理会制度有效性的考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多米尼克·赫勒;谧谷;;东盟地区论坛对亚太地区安全的适用性[J];南洋资料译丛;2006年02期
4 薄燕;;全球环境治理的有效性[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陈淑梅;全毅;;TPP、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J];亚太经济;2013年02期
6 蔡鹏鸿;;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艳;蒋燕;;论《东盟宪章》的签订对东盟的意义——从国际组织法的视角探讨[J];创新;2008年06期
2 刘少华;;论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J];当代亚太;2007年09期
3 吴奕;;东盟知识产权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1年07期
4 吴奕;;东盟知识产权一体化对中国的挑战与前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5 温刚;;中国参与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及其理论分析——以东亚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为例[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6 曹云华;;东盟再认识[J];东南亚研究;2007年04期
7 刘少华;;论东盟的法律人格[J];东南亚研究;2008年01期
8 李东屹;;从区域治理视角看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高云端;;利益与成本——国际法遵守的动力?[J];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1年00期
10 陈大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剑;中国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进程及目标[D];外交学院;2011年
3 冯蕊;国际气候合作制度的有效性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4 黄忻;跨境酸雨污染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比较[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诚;试论公民社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D];湘潭大学;2011年
6 叶楠楠;WEO:全球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何火萍;冷战后中日两国东南亚地缘战略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盛兰;试论1960-1980年代泰国与东盟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戴文芳;东盟—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陶俊;和谐世界理念视角下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重构[D];湖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徐长文;;TPP的发展及中国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2011年03期
2 林桂军;邓世专;;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宋静;;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亚太、东亚合作机制之争[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1期
4 王霞;;美国TPP战略的主要特点——基于美国“巧实力”战略的解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6期
5 全毅;;国际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经济转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04期
6 李文韬;;美国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09年01期
7 何力;;TPP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法动向和对策[J];政法论丛;2011年03期
8 李文韬;;东盟参与“TPP轨道”合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J];亚太经济;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安;;证言真实性的审查与判断——陈述有效性评估技术[J];证据科学;2008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晓文;;黄淮海地区湿地系统保护的有效性评估及其系统保护规划[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3:3S技术与野生动物生境评价的结合——优势、问题和未来[C];2011年
2 李道刚;王雅林;;模糊积分模型在政府有效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麟;邱玲;程歆琦;秦绪珍;朱华栋;卢洁;夏良裕;齐志宏;;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化学危急回报评价及有效性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润生;“大爱”融“坚冰”[N];大理日报(汉);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杜利伟;基于SMS审核数据的体系有效性评估[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2 刘海霞;国有商业银行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赵海升;HSE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估[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牛帅印;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响应措施有效性评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91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