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和俄国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选题:晚外发现代化国家 + 文化传统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晚外发现代化国家从文化角度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突出表现为虚无主义,即不但把后发国家的文化传统虚无化,更会造就一种不可避免的虚无主义结局。德国、俄国先后经历过这样的质疑。为此,德国曾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以特殊挑战现代化的普遍性,并拒斥中产阶级文化,甚至以文化和艺术为旗号忽视政治,造成了沉痛教训。俄国通过文学的夸张和激进的政治运动表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满与否定,也有沉痛教训。中国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问题,以防止社会的过度世俗化,提升软实力,但必须吸取德国的教训,力戒文化决定论,防止以传统、特殊性对抗现代化的普遍性,以便全面消化吸收现代化普遍成果之后才能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创新。
[Abstract]:The late developing countries challenge the western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nihilism, that is, not only the nihilism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latecomer countrie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nihilism outcome. Germany and Russia have experienced such doubts. To this end, Germany has emphasized its own particularity, challenged the universality of modernization in a special way, and rejected middle-class culture, even ignoring politics under the banner of culture and art. Russia expresses its dissatisfaction and negation of western capitalism through the exagge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radical political movement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excessive secularization of society and enhance soft power, China's modernization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cultural issues today.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the lessons of Germany, to refrain from cultural determinism, and to prevent the use of tradition. Particularity confronts the universality of modernization so as to absorb the universal achievements of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devote itself to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
【基金】: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负责人:刘森林
【分类号】:B036;D751.6;D7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J];现代哲学;2012年01期
2 郑永年;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J];战略与管理;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窦晓光;浅析邓小平关于时间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方国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顿悟——兼论中西美学之迥异风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7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8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9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海艳;吴宁;;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确认和超越[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车玉玲;;抗击虚无主义:俄罗斯宗教哲学的主要维度[J];哲学动态;2006年11期
3 袁祖社;;虚无主义的文化镜像与当代中国“自我经验”实践的困境——“事实”与“价值”的深度分离及其历史性后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闵抗生;尼采哲学的独异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杨茂明;;试析尼采关于虚无主义及其超越的理论[J];江淮论坛;2006年03期
6 李伟;程家强;;幽灵与虚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梁英平;;尼采论虚无主义[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林钊;;虚无主义:尼采与施蒂纳[J];现代哲学;2010年05期
9 黄潇;;从虚无主义论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小枫;;现代虚无主义与唯理论的内在关联[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山奎;;论虚无主义的历史主义根基——兼论施特劳斯的海德格尔批判[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张吉华;;《易学思维与和谐易学》[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邵龙宝;;中西方公民社会与文化传统之比较——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陈蓓洁;;霍克海默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及其存在论视阈[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邵龙宝;;儒学传统与启蒙思想的纠葛和张力——对儒学现代生命力的一种阐释[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肇焱;;鲁迅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编者的话[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9 ;附录二:已出《时代与思潮》全目[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10 邹诗鹏;;表达这一个时代的高清海哲学——纪念高清海先生逝世一周年[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s,
本文编号:1986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98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