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看美国青少年亚文化特征
本文选题:美国青少年 + 亚文化 ; 参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历来承担着书写文化、保存文化的使命。透过文学作品,人们能感知特定历史背景下文化的变迁。《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和《星星女孩》等作为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青少年文学的代表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美国青少年的文化心态,体现了美国青少年亚文化特征从反叛性、颠覆性、批判性向多元化、个性化、狂欢化发展的趋势。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literary works always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writing culture and preserving culture. Through literatur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 Superreal Diary of an Indian teenager "and" the Star Girl "ar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American adolescent literature in the 1950s and early 21st century. It shows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American teenage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reflec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teenagers' sub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rebellion, subversion, criticism to pluralism, individualization and carnival.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基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资助项目“现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研究”(课题编号:189050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771.2;C91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俊霞;;从流浪者到守望者——浅析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主题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左广艳;;从象征角度看霍尔顿的成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张磊;;西方主流文化的重压和妥协的抗争——再读《麦田守望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秦静姝;;《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少年话语权力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5 钱睿含;;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6 廖金罗;;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彷徨、苦闷和守望[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沈非;;言语名利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孙薇薇;赵立伟;;追梦——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灵之旅[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9 李长熠;;麦田里的守望者韩寒[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10 刘苗;;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技巧看其存在主义思想[J];才智;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籍琰;;从抗拒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徐娜婧;;孤独的寻美之旅——读沙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彭朦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消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2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齐亚敏;新时期小说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李娟;叙事的游戏[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7 程殿梅;流亡人生的边缘书写[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杨婧;作曲家个人风格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9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杨运强;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嫦欣;英汉脏话翻译的文化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史国丽;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认同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申莉莉;幻灭·异化·暴力[D];暨南大学;2011年
4 田迎春;逃离中的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金华;操纵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穆晶晶;20世纪中西精神漂泊主题文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杨宇;中外文学中两类儿童形象比较[D];辽宁大学;2011年
8 曹晖;美国20世纪50年代追寻主题小说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唐燕;“与我有什么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白忠兴;描述翻译研究的系统方法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一代的美国年轻人[J];课堂内外(高中版);2009年09期
2 田红霞;美国青少年的“危险时刻”[J];社会观察;2005年09期
3 戴卫·卡普兹;拉里·高登;赵清治;;美国青少年自杀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04期
4 谈谷铮;丹、美两国青少年社会化和冒险行为[J];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03期
5 卫蔚;拒绝婚前性行为:美国青少年戴“银戒”[J];基础教育;2004年08期
6 鲁礼堂;美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及启示[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闻;;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增高引起社会重视[J];国际展望;1985年19期
8 孙淑敏;当代美国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J];青年研究;2000年08期
9 马春雷;美国青少年组织观察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9期
10 巴托拉斯;吴长义;;美国青少年犯概貌[J];青年探索;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王先文;;“城中村”的亚文化性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潘杭湖;;公职群体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规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犯罪学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5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邵继成;;科技文化在反邪教斗争中的功能解构分析——文化视域下反邪教方式的探析[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白红兵;;媒体狂欢的文化逻辑[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邪教产生的根源[A];邪教防范与治理对策学术论文精选[C];2003年
10 王治建;夏强;;网络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辛桦;美国青少年成衣采购额减少[N];国际商报;2003年
2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褪色的美式“成人礼”[N];光明日报;2010年
3 马中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磊;青少年“亚文化”凸显“失焦”感[N];文汇报;2011年
5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N];东方早报;2011年
6 记者 李竞立;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0年
7 ;美国青少年情迷时尚[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李龙熙(作者系团省委书记);美国青少年教育给我们的启示[N];吉林日报;2001年
9 记者 李昌莉;2010滇池泛亚文化艺术节闭幕[N];云南日报;2010年
10 首席记者 吴晓松 本报评论员;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成立[N];昆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涛;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8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9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崔清活;中英传播学教育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彦;司法亚文化的负向功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王晓艳;当代中国“80后”亚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贵宇;我宅故我在:校园“御宅族”亚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宋汶珈;中国青少年网络社团亚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刘浏;解构与重塑[D];苏州大学;2012年
6 吴园园;论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工人阶级女孩亚文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熊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狂欢化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莉;来自民间广场的狂欢化美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彦泰;新媒体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解立;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3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99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