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辅罗斯、莫斯科罗斯到彼得堡罗斯:俄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本文选题:俄国史 + 莫斯科罗斯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俄国政治制度从基辅罗斯演变到18世纪初,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基辅罗斯的"维彻君主制";(2)莫斯科罗斯的"等级代表君主制";(3)彼得堡罗斯的"绝对君主制"。在俄国,"专制君主制"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现象,它既不同于东方的"独裁君主制",也不同于西方的"绝对君主制",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俄国专制君主制是金帐汗国的传统、拜占庭的遗产、东北罗斯的地理环境三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从伊凡三世自称"专制君主"起,专制君主制经历了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发展,到彼得一世时确立了绝对君主制。但是,俄国的"等级代表君主制"和"绝对君主制"虽有与西方相近的形式,却并没有与西方相近的实质。不过,不能把俄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看作专制政体的直线式发展,其间还存在着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Abstract]:The political system of Russia evolved from Kipoulo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8th centur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tages: 1) the "Vecher monarchy" of Kieboros; (2) Moscow Ross'"rank representative monarchy"; (3) the "absolute monarchy" of Petersburg. In Russia, "autocratic monarchy" is a long historical phenomen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in the East and the "absolute monarchy" in the West, and has its own unique way of development. The Russian autocratic monarchy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 factors: the tradition of the Golden account and Khan Kingdom, the heritage of Byzantium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east Ross. Since Ivan III called himself "autocratic monarch",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rank representative monarchy, and the absolute monarchy was established by Peter I. However, although Russia's "rank represents monarchy" and "absolute monarchy" have similar forms with the West, they are not similar to the West in essence. 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Russia's political system cannot be viewed as a straight-line development of autocracy,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other option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34)
【分类号】:D7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维安;谢慧芳;;论俄国缙绅会议[J];世界历史;2010年05期
2 周厚琴;曹维安;;近年来俄国史学界对古罗斯文明的研究[J];世界历史;2012年04期
3 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3期
4 曹维安;师建军;;俄国大改革前的地方自治传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全玉;论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建构与重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孙柳;;论西欧封建主促进城市兴起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3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吕世伦;马金芳;;社会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北方法学;2007年06期
5 王晋新,薛桂芬;爱尔兰与近代早期英国的殖民活动[J];北方论丛;2004年05期
6 刘爽;19世纪俄国社会史研究及其意义[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7 陈金锋;;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英格兰社会内部变革[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8 孙连庆;;中世纪东欧大水路贸易简论[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9 孙兴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中“东方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10 杨翠红;;中世纪修道院与俄罗斯文化[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鲁绍臣;;P·安德森国家理论的启示与困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瑞艳;;基于民族性的社会主义诉求——安德森从英国民族性特征对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0)[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树东;税收弹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袁丽丽;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柯联民;让·博丹政治、法律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6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7 惠一鸣;论欧洲秩序体系及其轴心[D];南京大学;2011年
8 刘颖;苏联法概念在中国(1949-1958)[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明;农民权利保护视野下的土地征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立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祥民;彼得一世时期的世俗教育[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华强;东西方国家排外运动共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欣;冷战后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俄罗斯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婷;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然;英格兰封建制的确立与土地支配权之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李莹芳;“世维会”与境外疆独势力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7 吴方彦;民众抗争的历史与未来[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蒋小艳;试论俄国民意党(1879-1884)[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周静;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俄国贵族与地方机构改革[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杨镭;英国金雀花王朝军事变革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对中国君主制度研究的基本命题的一个尝试性解答[J];政治学研究;1998年04期
2 汤大华;;世界上还有几个君主国[J];党政干部文摘;2002年04期
3 格·阿·格拉西缅科;曲延明;;1917年俄国民主抉择的命运和这一抉择中领导人的作用[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04期
4 吴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建设漫议[J];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12期
5 陈长琦;试探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特点[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6 刘辉;;一部颇具学术性和思想性的著作——评《当代中东政治制度》[J];西亚非洲;2007年01期
7 贾璇;;关于日本天皇制的内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高韵青;试论近代法国政体频繁更迭的原因[J];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王庆五;试论古代中国的超强制政治统治[J];江汉论坛;2004年01期
10 姚尚建;;政党政府的结构与功能[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本文编号:1997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99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