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4 15:40
【摘要】: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是影响21世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两个重要变量。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是互动中的建构关系:一方面,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为中国崛起既带来历史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崛起正在从国家间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观念结构等方面,推动着东亚国际体系的变革。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East Asia and the rise of China are two important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the rise of China are constructive relations in intera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brings both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rise of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se of China is emerging from inter-state relations. The power structure, system structure and concept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2SKGC-QT13)
【分类号】:D822.3;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俞正j;;试论中国外交新政的国际战略环境[J];国际观察;2010年03期

2 金灿荣;戴维来;;美国“重返亚洲”——一石激起几重浪[J];党建;2012年06期

3 刘清才;刘文波;;东北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刘飞涛;;美国“重返”亚洲与中国安全环境[J];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07期

5 斯蒂芬·罗奇;中国和平崛起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J];台声;2004年04期

6 刘清才;刘文波;;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互动关系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波;;中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陶季邑;;美国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的研究述评[J];国际论坛;2008年06期

3 吴莼思;;中国外交的新环境:对国际传媒世博报道的几点思考[J];国际展望;2010年06期

4 蔡鹏鸿;;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J];国际观察;2013年01期

5 宋虎;;试论当前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环境变化与外交选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胥海军;;论中国崛起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33期

7 王明春;;浅议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际定位[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7期

8 刘清才;刘文波;;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互动关系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金灿荣;刘世强;;未来十年的世界与中国:国际政治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S1期

10 赵长峰;左祥云;;嵌入式发展——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路径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梅霞;欧盟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及中欧关系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1年

2 颜翠;试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韩发展;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4 刘彦君;后危机时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及中国战略选择[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其成;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理论探讨[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7 武雪平;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李小菲;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马亚男;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10 曹先保;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洁勉;;中美应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战略和举措[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2 金熙德;;21世纪日本外交的抉择[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3 斯蒂芬·罗奇;中国和平崛起给美国带来巨大利益[J];台声;200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吴绮敏;[N];人民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雪莲;王勇;;影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因素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2 阎学通;;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下)[J];世界知识;1996年23期

3 全圣兴;;“中国的崛起”与国际秩序的变化[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11期

4 冯昭奎;;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与中日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6期

5 宿景祥;;中国和平崛起与东亚的未来[J];理论参考;2004年05期

6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7 孙博;;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J];招商周刊;2004年Z3期

8 杨文静;;美国主要思想流派对华战略定位[J];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06期

9 祖宁;;东南亚国家对华战略缔造的基本要素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4期

10 唐世平;中国的崛起与地区安全[J];当代亚太;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查道炯;;东亚地区的危机管理:地震、流行病(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Alastair Iain Johnston;;浅谈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共同体:论地区安全治理的几个障碍(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章嘉琳;;美国对付中国崛起的“对冲”战略[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苑华;;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5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6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邹渐维;;60年发展: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崛起[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印昌;;能源视角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建勉;中国崛起需要培育成熟的国民心态[N];西安日报;2011年

2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雪冬;大国成长中需保持平和心态[N];文汇报;2009年

3 扬尼斯·加齐乌尼斯;中国全球影响力仍没超过美国[N];国防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田晓玲;对中国的悲观预测都已破产[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徐立凡;海权中国崛起之路[N];华夏时报;2010年

6 ;中国崛起是东南亚的机遇[N];人民日报;2002年

7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马晓霖;中国顺利崛起的四个关键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朱锋;中国崛起:注定是一段“磨难”的历程[N];南方周末;2008年

9 裘元伦;欧洲前途并不暗淡(下)[N];学习时报;2009年

10 记者吕莎;为中国崛起提供外交思想支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永亮;东亚主权观念:生成方式与秩序意涵[D];山东大学;2012年

4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卡林(Karim BATHILY);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种双赢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6 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9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凯燕;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崛起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韩发展;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3 徐曼;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4 张岩;日本东亚地区主义政策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5 姚瑜滢;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晔;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落卫峰;21世纪初东亚地区新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施茂华;东亚地区选举制度改革的比较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9 汲立立;东亚认同的建构:理论与实践探索[D];燕山大学;2010年

10 赵浩;中国崛起的助力与制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22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22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