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平等是“四个全面”的重要指向政治专家专栏文库宣讲家网

发布时间:2016-12-16 03:04

  本文关键词: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原题:论平等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懈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曾鲜明地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平等的内涵、外延及其实现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从“应然”到“实然”,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仍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平等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之一。

平等的中华之经与古今之纬

2014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因此,理解“平等”价值观,我们要有中华之经、古今之纬。

在古汉语中,“平”和“等”是两个词。按照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解释,,“平,语平舒也”,本义为语气平和舒顺;“等,齐简也”,本义指整齐的简册。据此,基于语义分析视角,“平”代表一种主观的待人态度,讲求平易忠恕,而非傲睨自若;“等”则代表一种客观的处世标准,讲求一视同仁,而非厚此薄彼。不过,在古代奴隶主阶级专政或地主阶级专政条件下,若想真正实现全体社会成员间的“平”与“等”,何其难也!所以我们看到的乃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观,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身份论。

尽管如此,我国古人关于平等的一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自身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成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一如《论语》中有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在这里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担忧贫穷而担忧财富不均,不担忧人口过少而担忧世道不安;如果财富均衡就不会有人贫困了,人民团结就不会感到势单力薄了,社会安定也就不会发生被颠覆的危险了。而且,孔子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推崇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精神。《孟子》中也有“圣人与我同”“尧舜与人同耳”“人皆可以为尧舜”等类似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郑慧研究员在其《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就将此解读为孟子乃在于“说明人原初状态的平等”。不仅儒家,道家也认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不难看出,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也是在追求一种平等、均衡而自然的状态,人道当效法天道、效法自然。墨家更是明确地主张“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家也坚定地要求“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于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有赦”。不仅如此,历史上农民阶级更饱含着强烈的平等诉愿,如陈胜吴广起义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破天荒号召,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土地革命纲领等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表示:“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对平等的追求,中华文化中始终蕴含着丰富的平等思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着对平等的追求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只有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实现平等的可靠路径,而这条道路上的领路人正是中国共产党。近代中国的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浴血奋战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后,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文化上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外关系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系列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五千年来最广泛、最真实的平等。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五条更是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同时还特别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存在的诸多不平等现象也要抓住其背后的经济根源。人类社会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物质生产领域,由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产品分配环节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又导致了政治上以及一切社会领域内的不平等。那么,实现平等,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即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因此,1927年7月党的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即明确宣示:“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可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是一个追求阶级正义和社会平等的政党,实现平等成为人民解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1958年后“左”倾错误日益严重,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人们逐渐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而急切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绝对”“完全”的平等,因此造成了严重损失。历史再一次表明,平等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追求平等之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1978年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人们的平等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不久后他又在一个场合补充道:“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在他看来,过去那种“同步富裕”所标榜的“绝对平等”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手段,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而共同富裕才是最大的平等。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着对平等的追求。

践行平等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在经济建设方面,报告中有三处提及“平等”:一是“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三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政治建设方面,报告提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文化建设方面,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将之归纳提炼为包括“平等”在内的12个词。在社会建设方面,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以及重申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对台工作方面,报告提出要“促进平等协商”。在外交工作方面,报告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总之,“平等”可以被认为是一条贯彻十八大报告通篇的重要线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着对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而这里的平等是更加真实、具体、全面、可行的平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决定》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而且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中,《决定》认为,现代市场体系应当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决定》还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要求,重申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以及“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主张。此外,《决定》还提出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具体要求,即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可见,平等已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平等是“四个全面”重要指向,“四个全面”在制度层面上贯彻平等的要求。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而全面从严治党则坚持党纪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党纪没有特权、执行党纪没有例外。总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平等的价值理念提供了实现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本文关键词: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4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