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选举文化优化探析——以2011年国会大选为例
[Abstract]:To a certain extent, the evolution of Singapore's electoral culture determines the reform direction and democratic process of its political system. In recent years, democracy in Singapore's authoritarian system has begun to grow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ruling party. The 2011 parliamentary election was widely seen as a "political watershed" for Singapore, with the opposition winn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y. Becaus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led electoral culture, the election was also called "the rite of passage of democracy in Singapore". The election has been injected with more democracy, rationality, pluralism, harmony and other positive elements, promoting the further maturation of Singapore's electoral culture. The adjustment of the electoral rules by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has enhanced the fairness of the electoral culture; the medi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the political parties in Singapore have gradually become rational, which has made the political party relations in the electoral process more standardized; and the political rationality of the voters has been raised day by day. To promote the matur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election culture. The election's optimization of Singapore's electoral culture and even political culture give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Singapore's unique democratic model is also adapting itself. The elec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on the road to political democracy in Singapore.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忧患意识理论与实践及对中共党建的启示”(12YJA810013)
【分类号】:D73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韶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可借鉴性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策划人语[J];南风窗;2011年11期
3 任之;;吴作栋与新加坡补选[J];世界知识;1993年02期
4 张明亮;;“新加坡之谜”的新解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述评[J];东南亚研究;2005年06期
5 李路曲;;新加坡政治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李华;新加坡总统蒂凡那[J];东南亚研究;1982年01期
7 埃里克C·保罗,谧谷;新加坡政治自由化的前景[J];南洋资料译丛;1994年Z1期
8 吕元礼;长期执政的政党如何保持活力和诚实——读孙景峰新著《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孙景峰;;新加坡立法体系与人民行动党[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4期
10 孙景峰;;民情沟通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社会基础的巩固[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路曲;;简论新加坡政府的宪政建设[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2 臧雷振;;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社区参与实践[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李一平;;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转型[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良生;;新马关系中的水因素[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5 董敏;;浅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基于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戴学稷;;孙中山 新马华侨与辛亥革命[A];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论文专辑[C];2003年
7 唐娟;;中国政治选举发展的宏观分析——从文本与实践两个角度[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孟颖;;清廉国家廉政机制对比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赵彦;;新加坡华人青年婚姻家庭状况调查与分析[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小三;李显龙:“国父”长子接受民意大考[N];国际商报;2006年
2 吕元礼;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何以保持廉洁[N];学习时报;2008年
3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赴新加坡考察团;新加坡的政党制度[N];学习时报;2008年
4 王万征;新加坡:制度反腐培育廉政之花[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张云龙;有感于新加坡政府的服务理念[N];衡水日报;2007年
6 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田联刚;新加坡构建宗教和谐的经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中央党校第23期一年制中青班赴新加坡考察团;实行委任制的新加坡公务员制度[N];学习时报;2008年
8 记者 廉士传;王克成等领导会见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官司员徐军[N];四平日报;2007年
9 周 军;新加坡是如何培养“清官”的[N];人民代表报;2005年
10 记者 刘超;吴邦国贾庆林分别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2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麻雪峰;韩国和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马东亮;国家财政补助政党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政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7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8 隋斌斌;合作主义从理念到制度:瑞典与新加坡福利制度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10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敏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2 高瑾;1980年代以来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的新发展[D];西北大学;2008年
3 周碧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能力建设及其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姜卫平;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社会的掌控[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靳莉;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滕连帅;新加坡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和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文明;威权政治与新加坡经济现代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董立彬;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隆德新;试析新加坡在东盟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定位与作用[D];暨南大学;2008年
10 潘涛;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府的社会控制方式及其演变[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76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7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