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国家安全委员会运作的国际经验、职能定位与中国策略

发布时间:2018-08-27 12:19
【摘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发挥其在国家安全事务决策、咨询和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际潮流。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认知和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产生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国家安全委员会分为协调型、咨询型与决策型三种类型,形成自上而下由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组成的金字塔结构,一般通过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明确机构的职能定位,界定机构的业务范畴,确立机构的法律地位,制定机构的运作程序。
[Abstract]:It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trend to set up a 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cision-making, consult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the cognition of the supreme leader and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thre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oordination type, consultation type and decision-making type. It forms a pyramid structure composed of leadership,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layer from top to bottom. 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 of our country must define the func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define the scope of the organization's business, establish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formulate the operating procedure of the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模式重构”(批准号:91224009)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应急管理组织模式创新与系统建构研究”(批准号:2013GXS4B090)
【分类号】:D5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贻纶;俄美两国危机管理机制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夏立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美对外和对华政策中的作用[J];国际观察;2002年02期

3 傅梦孜 ,袁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J];国际资料信息;2001年10期

4 游志斌;;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及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11期

5 王伟;曹丽媛;;作为任务型组织的政府议事协调机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王耀廷,王伟;试论江泽民的“大学外交”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聂向东;宋晓霞;;中美关系中美国国会的作用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臧运祜;近现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黄梅英;;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6 张学岩;冷战后美国新霸权主义的特点及根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於荣;;在自由与服务之间徘徊——冷战时期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利益关系的历史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8 仇烨;;2008年《纽约时报》头版涉华报道研究[J];今传媒;2012年02期

9 李渤;民族心理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J];长白学刊;2004年05期

10 孙丽娟;;美国总统扩大外交权的主要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牛可;;早期冷战中美国的国家建设[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2 孙晨旭;;“伊朗门事件”与里根政府的尼加拉瓜政策[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钟琪;危机应对体系评估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卓;冷战两大阵营对抗的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王金强;国际海底资源分配与美国的政策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8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曲鹤;中美慈善事业比较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章璇;国际贸易协定遵守的监督与评估:美国的机制与实践[D];东华大学;2010年

4 徐岩;爱国主义存在的普遍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昊;后冷战时代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媒体因素[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亚男;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7 湛艳梅;中国海洋基本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温刚;美国俄裔俄罗斯问题专家眼中的俄罗斯(2000-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巧;美国对外舆论对美国政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锦锦;第480号公法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印度的粮食援助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望;;议事协调机构改革的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刘新萍;王海峰;王洋洋;;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变迁概况及原因分析——基于1993-2008年间的数据[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洪宪;秦前红;段德智;许发民;李荣建;;“多维视野下的国家安全”笔谈[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张瑞芹;;试析当前多极化趋势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理论观察;2008年05期

3 傅勇;战略机遇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05期

4 傅勇;试论冷战后的非传统安全问题[J];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5 刘中民,桑红;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4期

6 王学军;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辨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7 李际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J];理论参考;2004年05期

8 耿丽华;对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徐华炳;中国非传统安全的紧迫问题——恐怖主义[J];温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邹宏;李广胜;;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华;;试论中印大同、非传统安全与和谐世界[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丁江伟;;非传统安全与国际合作的创新[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薛晨;;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和谐世界理念的实践——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束必铨;;从三代领导集体看中国国家安全观之演变[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夏立平;;中美日如何争取共赢和避免安全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杨艳;曹顺灶;;社会和谐与政治发展——关注弱势群体与非传统安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中民;;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转型——以行为体结构和权力结构为视角的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9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吕鸿 席来旺 张梦旭;非传统安全挑战全球应对能力[N];人民日报;2010年

2 早报实习记者 刘泽凡;“在对朝关系上中方不能忽视非传统安全”[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章念生;北约峰会传递的信息[N];人民日报;2009年

4 张明明 周敏骏;非传统安全的理论和现实[N];解放军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韩晓东;非传统安全研究有望迈上新台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责任大国的全球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辛雯;上海合作组织: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N];中国国防报;2002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李东燕;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N];中国人口报;2005年

9 傅占河邋张策 史延胜;非传统安全:必须直面的重大挑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梁强;约旦惨案:非传统安全考验中国[N];财经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2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管丽萍;新军事变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先才;当代国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8 姜海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D];暨南大学;2007年

9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高艳杰;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与美印(尼)关系(1956-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香波;俄印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李莹芳;“世维会”与境外疆独势力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3 周亚男;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伟;美国重返亚太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和中国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蔡舒皖;论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D];外交学院;2012年

6 刘慧;当代国家非传统安全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7 罗朝荣;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传统安全[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曹亚斌;非传统安全合脚的国秒力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元帅;中国政府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的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李良举;结构现实主义视角下非传统安全的起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7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07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c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