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从欧洲化到苏维埃化的跨欧亚帝国治理:关于欧亚主义的论述

发布时间:2018-09-03 20:19
【摘要】:1920-30年代,有一批俄侨知识分子务实面对苏维埃化了的俄罗斯,力图重建关于俄罗斯帝国——苏维埃国家之认知,因而出现了欧亚主义运动。以特鲁别茨柯依为代表的欧亚主义思想家们,并非在海外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复杂的历史经纬,具体论述了欧化治理方式的不合时宜性,包括俄罗斯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差别、俄罗斯东正教与欧洲基督教之不同、俄国地理位置的跨欧亚性等。他们还以此来证明苏维埃制度的合法性,肯定其终止欧化进程的必要性和意义。俄侨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关于欧亚主义的相关论述也充满了矛盾。数十年间,欧亚主义思潮在苏俄境内默默无闻,可是在后苏联时代,随着白银时代和俄侨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以及俄国融入欧洲的过程困难重重,它却在俄联邦各阶层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Abstract]:In the 1920's and 1930's, a group of Russian intellectuals faced the Soviet Russia pragmatically and tried to reconstruct the cognition about the Russian Empire-Soviet state, so the Eurasian movement appeared. The Eurasian thinkers, represented by Trubetzkowi, did not build their minds in foreign countries, but based on complicated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specifically discussed the anachronism of Europeanized governance,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ussian and European cultu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and European Christianity and the transEurasian nature of Russia's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y also proved the legitimacy of the Soviet system and affirmed its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to end the process of Europeanization. The composition of Russian intellectuals is complicated, and the related expositions about Eurasia are also full of contradictions. For decades, Eurasian thought was unknown in Soviet Russia, but in the post-Soviet era, with the re-discovery of the silver era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ussian diaspora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Russia's integration into Europe, However, it has had a wide influence in all level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早期俄国思想史”(项目批准号:11JJDGJW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7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仁金;邱坤;林刚;;近中期中俄油气合作的战略思考[J];当代世界;2009年12期

2 韩万舟;;俄罗斯知识女性的足迹[J];俄罗斯文艺;2008年04期

3 奕星;俄罗斯文化决不会毁灭——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长叶·西多罗夫答记者问[J];俄罗斯研究;1996年05期

4 孙嵩霞;;俄罗斯文化史研究新视角——评《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4期

5 张晓娜;陈静静;;试析俄罗斯难以“融入”欧洲的原因[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李小桃;;也谈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发轫[J];俄罗斯研究;2009年04期

7 沙翎;博物馆·白桦树和长明灯——俄罗斯文化漫笔[J];海内与海外;1994年Z1期

8 康景远;;俄罗斯文化节暨纪念普希金诞辰21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J];友声;2009年04期

9 王春英;;浅析权威主义对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3期

10 白璐;;东北亚文化圈中的俄罗斯文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达秋;;世纪俄罗斯的文化激进主义[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朱达秋;;19世纪俄罗斯的文化激进主义[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小丽;;文化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试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张建华;;从“路标”到“路标转换”:1860年代以来俄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杨雷;;试论俄罗斯文化与俄罗斯性格[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陆克寒;;瞿秋白“苏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新论[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7 李玮;;大众传媒与俄罗斯文化、语言的大众化[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宗琥;;也谈白银世纪[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为;荣洁;;再论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驱病咒语[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明天;;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与“公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济和;“俄罗斯文化节”异彩纷呈[N];经济日报;2006年

2 记者  余宁 孟祥宁;俄罗斯文化节展示俄罗斯艺术魅力[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张晓波(北京);冷落与畅销[N];中国邮政报;2006年

4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姚强;俄罗斯瞄准10年内成为旅游大国[N];经济日报;2006年

5 程晓萱;金色的艺术盛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记者 李梅;精彩的历史性文体盛典[N];文艺报;2006年

7 徐涟;“俄罗斯年”群星荟萃精彩炫目[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裴诺;“俄罗斯文化节”三月在京开幕[N];音乐周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刘晓;将目光对准俄罗斯游客[N];秦皇岛日报;2006年

10 刘文飞;俄罗斯文化的抉择[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勤榕;俄罗斯文化转型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金钢;俄罗斯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5 汪金国;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D];兰州大学;2003年

6 孙雄;神人之际[D];浙江大学;2007年

7 郑体武;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郑永旺;空灵的世界 恍惚的真实[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鑫;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庞磊;俄罗斯军人行话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张欣;俄罗斯政治文化与其对外政策[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谭琳;中俄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的比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杨建军;中亚东干文学的多元文化渊源[D];兰州大学;2007年

7 Surayeva Natallia(李凯书);俄罗斯美术教学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8 高媛媛;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敏娟;论苏联生态文学的历史轨迹和特征[D];南昌大学;2007年

10 王香;我国服装企业拓展俄罗斯市场的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1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21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9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