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_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 俄〕 A 1C 1马卡雷切夫 A 1A 1谢尔古宁 文 华译
在80—90 年代的西方社会科学文献中, 也许没有比后现代主义更流行和更争论不休 的题目。 一些学者认为, 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损 害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基础; 另一些学者认为, 后现代主义能使社会科学摆脱危机。 “后现代主
义” 术语没有统一的解释。 它 被属于各种不同哲学流派的社会科学家积极 地用来说明现时代的特点, 而这种情况使政 治思想的研究者迷失方向。 现在, 在西方学者 中间进行着关于可以把谁和不能把谁列为后 现代主义者的争论。 念。 而现在……我们成了宗教没落、 民族思想
① 削弱和阶级思想消失的见证人” 。
后现代时代的特点是: 国家和人民的相 互依赖关系增长, 全球问题尖锐化、 由两极世 界向多极世界过渡、 产生了一些新威胁 ( 恐怖 主义、 毒品交易、 核扩散、 宗教原教旨主义、 民 族主义等) 。 同时, 全球核战争的威胁消失了, 世界最大强国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 民主原 则明显地扩大了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 全世界的政治学家都承认后现代时代与 现代时代的不同特点, 但他们的科学解释则 取决于作者的学派和世界观立场。 例如, F. 福山认为, 后现代时代意味着历史在其经典 意义上的终结和在世代无目的的交替形式中 的继续, 这种交替使人想起黑格尔的 “恶无 限” 范畴②。 “批判理论” 的创造者 J. 哈贝马斯 则认为, 后现代时代意味着必须根本改变现 代社会的原则和在现代条件中运用这些原 则③。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人和社会的按基本 质起教育作用的理论, 以相信理智、 科学和进 步为基础, 在集中营、 宗教战争和生态灾难的 时代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威信④。 他们坚持必 须运用崭新的方法研究历史和现代问题。 产生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原因——对实 证主义危机, 特别是对结构主义危机的反映。 这一危机在60年代末—— 70年代初明显地反 映出来。 这是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 形成的先 决条件, 也是后现代主义形成的先决条件。 “批判理论” 的目的是要恢复分析社会政治问 题的标准方法, 而后现代主义是极端非理性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
产生后现代主义有两个基本原因。 第一 个原因—— 从哲学、 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解 释20世纪末在社会、 经济、 政治和文化中发生 的复杂变化的需要。 许多政治学家认为, 主要西方国家发展 的特点是: 它们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时期, 自由 民主主义和与之竞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长期 对立以前者战胜后者而告终。 西方政治学家提出了社会 ( 特别是现代 西方社会) 的不可控制性的论点。 三方委员会 的一个报告分析了这个论点。 报告指出, 政府 民事活动能力下降, 政治家责任心差, 缺乏对 领袖的社会监督。 这一切证明, 西方的国家体 制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时代的挑战。 在高度 工业化的社会, 政权应当如何组织的问题仍 然没有解决。 “过去, 人们在宗教、 民族主义和 意识形态中寻找自己的目标……新教使个人 意识神圣化, 民族主义设定了公民平等, 自由 主义论证了以意见一致为基础的有机政体概
52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外社会科学》 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主义和不接受理论的抽象和综合。 后现代主 义者最先指出, 把社会过程过分形式化是结 构主义和系统方法在社会科学的主要危险。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F. 尼采的著 作、 对理论知识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的美国实 用主义者 (W. 詹姆斯) 的著作以及一些心理 语言学家和语义学家的著作, 这些学者认为, 词和术语不反映现实生活, 而只反映声音之 间的差别, 只是人们之间为了方便而签订的 协议的结果。 战后西方造形艺术、 建筑艺术、 文学、 电 影艺术中的各种非理性主义流派, 对后现代 主义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这些流派认为理性 的全面统治导致非人格化和异化的古怪形 式, 他们为了表现反对理性的全面统治, 特别 注意人的内心世界、 人对周围现实情况的主 观看法和个人感觉。 正是在这些领域产生了 作为哲学2美学观点一定体系的后现代主义。 在社会科学中,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 70 年 代的法国, 稍后流行于英国、 某些斯堪的纳维 亚国家并传到了美国。 到80年代末, 后现代主 义在美国左翼自由主义昌盛的大学中心有不 小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 “占领了” 西方政治科 学的某些权威出版机关 (如 《 In terna t iona l —— 国际研究联合会的 Stud ies Q ua rterly 》 官方杂志) 和一些出版社。 在某些西方国家中, 后现代主义也受马 克思主义人士欢迎, 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晚期 的意识形态危机和文化危机的佐证。
理论所吸引, 但实际上这些理论和以前的理 论同样是错误的。 罗蒂认为,“摧毁分析哲学” 是他的主要 任务。 “修辞哲学” 应当代替 “分析哲学” 。 “对 话—谈话” 的相对主义原则应当成为 “修辞哲 学” 的基础, 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 新的知识 不产生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 而产生于个人关于某个问题的意见和观 点的对照过程中。 罗蒂及其拥护者认为, 无论 如何不能认识真理, 但借助对话方法还是可 以提 供 关 于 真 理 的 多 少 “近 乎 真 实 的 解 ⑤ 释”。 罗蒂的观点在迷恋语言学后结构主义理 论的法国社会科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了发展。 根据后结构主义的学说, 语言并不反映 “表达 ( 即词、 ( 对象) 之间的 者” 文本) 和 “被表达者” 关系, 而只反映 “表达者” 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的结论是, 不仅单个词, 而 且科学范畴和科学文本都不反映周围世界, 而只是反映主体的产物。 这使后现代主义者 有根据说认识的 “客体消失” , 在认识过程中 必须用 “文本之间对话” 作为认识的方法以代 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话。 后现代主义者断定, 既然一种文本只有 和其他文本相比较才能被理解, 那么作者的 形象就成为多余。 应该把后现代主义者关于 “文本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论点理解为不仅是 ( 作者 “客体消失” , 而且也是认识主体消失 “ )。 死亡”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研究过程就是比较 和对照文本、 批判分析文本, 其目的是揭示文 本中的矛盾、 错误、 不清楚的地方、 层次 ( 即 ) “文本解构”。 R. 阿什利对 K. 沃尔茨的著作 《人、 国家和战争》 的批评是后现代主义 “解构 主义” 的典范。 “文本之间对话” 和 “作者死亡” 的论点必 然导致关于 “人的死亡” 的思考。 M 1 福柯写 道,“我们记忆的考古学令人信服地证明, 人 是比较不久以前的、 也可能是正走向自己死 ⑥ 亡的发明”。
53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极端非理性主义和 对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 义创始人之—— 美国哲学家 R. 罗蒂批判了 现代社会科学所依据的唯理论的认识理论, 认为唯理论的主要论点—— “人的知识反映 自然界中发生的事物的本质” —— 是完全错 误的, 因为不可能为认识主体创造绝对中立 的条件, 以保障知识的客观性。 “分析哲学” 的 拥护者经常被一些在他们看来解释世界的新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试图论证世界可知性的不可能性和关于 “客体消失” 、 “作者死亡” 、 “文本之间对话” 的 推论, 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最薄弱的地方。 第一, 语言学家已经证明, 在词源学上与 被说明的客体没有联系的词, 在语言中相对 不多。 而大部分词是派生的, 在词源学方面反 映被说明客体的内容。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 所有的词看作是词源学上没有内容的词是站 不住脚的。 第二, 把专门的语言学方法运用于哲学 领域在原则上是不对的。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 的专门方法, 也可以运用其他科学的方法, 但 其他科学的方法只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辅助方 法。 后现代主义者把语言学的方法绝对化, 用 作者偷换认识主体, 用文本偷换知识, 用 “先 验的被认识的世界” 偷换客观世界, 并在这一 虚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第三,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最后必然列入 经典的唯我主义范围。 例如, 后现代主义者的 “在文本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论点与唯我主义 的 “在我的感觉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论点有原 则差别吗? 第四, 后现代主义者在否定某些概念时 并不彻底。 反理论者的声望可以使后现代主 义者不批评那些注意到他们的理论结构不完 备的论敌。
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R. 沃克认为, 国家主 权思想对解决封建割据问题有重要意义。 它 是 “解决集中和分散之间, 或用哲学的语言表 示, 一般和特殊之间的明显矛盾的极其恰当 的方法……国家主权原则产生于现代早期的
⑨ 欧洲, 是等级从属制度原则的替代物” 。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到20世纪中叶, 国家 2主权主体已经过时了。 利普舒茨指出, 国家2 主权主体的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这是 在社会的日益发展着的权威性的背景中国家
的日益发展着的非权威性, 其结果是国家不 能履行它过去承担的社会保护和保障职能。 第二, 这是丧失管理社会中的经济、 社会、 政 治过程和其他过程的能力。 人们试图通过增 加官僚机关数量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使问
κ 题更加尖锐了β 。 J. 卡米莱里和 J. 福尔克认为, 国家2主权 主体的危机有五种原因: 生产、 贸易、 金融国 际化; 工艺进步对经济的均匀化作用; 安全问 题全球化; 生态问题尖锐化; 地方的和跨国的 λ 社会自觉的发展β 。 他们也指出了国家2主权 主体已经开始了的危机的特征: 西方国家经 济中国营经济成分的规模缩小; 以前属于国 家的服务行业和企业私有化; 工业发展速度 放慢; 公民意识简化为消费心理; 社会对国家
国家、 政权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者批判地对待国家、 国家的 职能和作用。 R. 利普舒茨认为,“国家的产生 完全不是为了保障一定领土上的居民的福 利” , 而主要是 “政府试图强迫人们服从它的 ⑦ 监护” 的结果 。 阿什利断定,“现代国家的现实作用和力 量取决于 ‘人——社会成员’ 格局在多大程度 上制度化了…… ‘人’ 和 ‘国家’ 两种设制彼此 是有区别的: 前者—— 纯粹意义上所代表的 客 观 现 实, 后 者—— 这 一 客 观 现 实 的 代 ⑧ 表” 。 后现代主义者承认, 现代国家在社会发
54
设制不信任的程度增加和政治犬儒主义广泛 流行等。 同时在后现代主义者中, 关于自由主义 的国家主权主体危机对西方将有什么后果, 从这个主体的遗产中应该保留什么问题, 并 没有统一的意见。 罗蒂的回答很清楚: 需要保 留自由主义设制, 根据时代的现实修改这种 设制。 他说:“……我们需要更加珍惜资产阶 级的资本主义社会, 它是已经存在过的国家 制度中最好的国家制度。 同时, 我们也应该意 识到, 这种国家制度也不能解决地球上居民 ? β 的多数问题” 。 人的团结原则是自由主义国 家的基础, 一定要保留下来。 卡米莱里和福尔 克对保留主权国家和恢复它与市民社会的和 ν 谐关系的背景颇为乐观β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外社会科学》 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但是, 多数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自由主义 的国家2主权主体是社会发展的障碍。 他们一 方面赞成社会在微观层次上继续分散 ( 单个 社会群体和区域的自治化) , 另一方面赞成社 ( 全球市民社会” )。 会在宏观层次上一体化 “
治学中极为流行的题目。 但学者们赋予这些 概念的含义却不一样。 福山借用了尼采的这 一思想:“最后一个人” —— “历史的终结” 的 不可分割的本质属性。 在普遍民主、 消费品充 足、 社会保障体系发达的条件下, 人们丧失革 命精神和改造社会的追求, 保持稳定成为他 们的唯一愿望。 后现代主义者怀疑西方民主的价值和万 能性。 他们认为, 西方文明的基础是与所有 “他人的” 和 “外部的” 对立, 靠后者服从前者 而存在。 《征服美洲》 最明 F. 托多罗夫的著作 显地反映了这些观点, 他在书中揭示了欧洲 人对他们不了解的新大陆文明的态度。 这种 态度是双重的。 基本态度是要消灭这一文明, 使当地人完全服从欧洲规范和传统。 另一种 态度归结为: 允许印第安人的精神存在, 承认 他们在上帝面前平等。 但是, 托多罗夫强调指 出, 这种人道主义态度取决于下述因素: 当地 人被看作是基督教化的潜在材料, 最终仍要 消灭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只不过采用较温和
ρ 的形式β 。 托多罗夫和其他后现代主义者指 责西方既不善于同其他文明对话, 也不善于 同西方自己内部的社会发展的其他模式和理 论对话。 后现代主义者竭力批评西方人的、 由文
“全球市民社会”
美国政治学家 H. 布尔分析国际关系发 展的新趋势时, 把 “全球市民社会” 术语引入 ο 了学术交流领域β 。 后现代主义者不仅分析 了该术语出现的原因, 而且还对它作了详细 评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者理解的 “全球市民 社 会” ? 利普舒茨写道,“为了搞清楚这个概 念, 我们应该使用新的政治空间, 它们有别于 根据民族国家系统的界线而确定的政治空 间。 全球市民社会的空间界线完全是另外的 界线, 这些政治空间用经济、 社会和文化关系 网画出轮廓, 居住一些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活 动家。 尽管这些活动家身体上被各自的居住 地分开, 但他们彼此联系成统一的网络, 目的 是要实现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目标……虽然形 成全球市民社会的这些网络的组成部分就某 些具体政治问题同国家和政府相互作用, 但 这些网络自身却超出国界的范围, 并不受国 π β 家系统的限制” 。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保护环境、 和平、 人 权和本地居民文化特性的各种运动和组织, 是 “全球市民社会” 的基础。 多数这类组织忽 视民族国家, 有时故意破坏国家主权并与之 冲突。 后现代主义者要求恢复 “市民社会” 的最 初含义, 它源于拉丁语 civilis societa s ——以 法律、 法规的某种集成为基础的 “文明共同 体” 。 他们认为, 丧失了自己大部分主权并按 一定行为规则活动的国家的 “文明共同体” 应 θ β 当构成 “全球市民社会” 的本质”。
艺复兴和启蒙时代产生的那种模式。 他们认 为, 关于人是能够在理智和公正基础上建设 世界的世界主人的思想是天真的和不正确 的。 他们试图指出人的无能为力和不完备, 断 言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想把西方领进了 死胡同。 同时某些后现代主义者努力走出这 个死胡同的道路。 第一条道路诉诸其他文明 和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者中间流行关于东方、 非洲、 殖民地化以前美洲的哲学和文化著作 不是偶然的。 另一条道路是深入研究诸如民 族自觉、 少数民族、 性别间相互关系等人类学 问题。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 现在少数有特权的 人研究社会科学。 因此, 其他的民族群体和社 会群体应该获得在这个领域中的发言权。 他
55
“西方人的死” (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人类学)
“最后一个人” 、 “西方人的死” 是西方政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们把这种状况绝对化, 认为 “少数有特权的 人” 应当对这些群体负责, 并尽一切努力保障 这些群体获得智力权势集团的关键阵地。 后现代主义者赋予民族自觉问题在社 会、 经济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丹麦学者 沃维尔认为, 对现时代来说, 传统的民族理论 σ 现在正失去意义β 。 在性问题上, 后现代主义者是女权主义 者的同盟者, 为他们提供哲学理论基础。 后现 代主义者认为, 男女之间的心理2生理差别不 能成为他们在社会上不平等的论据。 他们维 护少数人的权利, 认为这些人在社会生活各 领域都受歧视。 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 研究性别问题往 往是更广泛综合有关人的本性问题的理由。 《性史》 一书中揭露了关于人似乎 M 1 福柯在 有同出生无关而由社会给予的自然本质的现 代主义神话。 他断定, 社会确实以等级和纪律 为基础, 但不能说社会压制人的自由本质, 因 为纯粹的人的自由本质并不存在, 人的本性 只有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 。 在 “西方人的死” 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中明 显体现出的反西方的动机, 引起墨守陈规的 政治学家的不快。 这些政治家认为, 后现代主 义者是西方文明的敌人, 蓄意破坏可以使他 们说出自己观点的社会制度的基础。 不管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多么激进, 它 们都有益于西方文明本身。 后现代主义者起 了警告信号的作用, 指出了人和社会的西方模 式的毛病。 其次, 后现代主义者最先注意到有必 要突破西方文化影响的自我孤立, 避免过于自 信和妄自尊大, 建立同其他文明的对话。
τ β
义, 国籍的新类型等。 后现代主义者 “关于社会不可控制性” 、 “国家主权主体消失” 、 “全球市民社会” 的思 考, 使他们重新评价了国际关系理论诸如 “安 全” 这样的极重要的范畴。 后现代主义者的主权主义 “派别” 坚决主 张, 在形成安全的新概念时要考虑妇女的利 益, 在形成国家安全结构和主张时应当保障 男女平等, 更多倾听妇女组织的意见。 后现代主义者用自己的研究方法 ( 标新 立异、 大量新词、 自命不凡、 装腔作势等) 似乎 专门要激怒学术界并使他们不快。 过去, 人们 不许后现代主义者在学术代表大会上讲话, 毫不礼貌地打断他们的发言, 不让他们进大 学课堂。 然而, 在西方政治科学中, 后现代主义并 不是偶然现象。 它是社会科学中长期居统治 地位的实证主义理论危机的自然结果, 也是 寻找摆脱智力死胡同的出路的尝试。 在创造性的探索过程中, 后现代主义产 生了明显反科学的 ( 特别是在认识论领域) 和 有启发意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把语言学和 文艺理论的个别方法与原则搬到社会政治分 析领域, 未必能对政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同 时, 诸如 “全球市民社会” 、 “西方人的死” 等概 念, 相当准确地反映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变 化。 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概念 ( 首先是国际安全 概念) 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 对西方军 事战略主张起了实质性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自身 ( 观点和持相应观点的 人的总和) 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变化, 从一 个故意令传统政治学震惊和标榜自己 “持不 同观点” 的学派发展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一 个派别。 传统政治学也开始比较容忍地对待 后现代主义。 看来, 后现代主义整合到政治学 的稳定轨道中去的过程仍将持续下去。
注 释
11C rozier M. , H un ting ton S. , W a tanuk i J. T he crisis of dem ocracy: repo rt on the governab ility of dem ocracies to the T rila tera l Comm ission. N.
国际关系和安全
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按其科学兴趣是国际 问题专家。 90 年代初, 后现代主义者积极研究下述 一些问题, 如领土确定的主权国家的消失, 把 这种国家的职能分给跨国机构、 地区和社会 运动, 联邦制和区域主义, 民族自觉和民族主
56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外社会科学》 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Y. , 1975 p. 160—161. 21Fukuyam a F. T he End of h isto ry and the la st m an. H a rm ond sw o rth, 1992. p. 287—340. 31H aberm a s J. T he Ph ilo sop h ica l d iscou rces of m odern ity. Cam b ridge, 1987. 41D errida J. O f g ram a to logy. B a lti m o re, 1976. 51Ro rty R. Ph ilo sop hy and the m irro r of na2 tu re. O xfo rd, 1980. p. 365—367. 61Foucau lt M. T he O rder of th ing s . L. , 1970, p. 387. 71L ip schu tz R. R econ structing w o rld po litics: the em ergence of g loba l civil society M illenn ium. 1992. V o l . 21. N o. 3 P. 407. 81 . Cop enhagen, 1992. p. W aever O. Iden tities 12. 91 W a lker R. B. J. Secu rity, sovereign ty and the . 1990. cha llenge of w o rld po litics A lterna tives . 15. N o. 1. p. 3—28. Vol 101L ip schu tz R. O p. cit. P. 408—409. hop e
111Cam illeri J. A. , Fa lk J. m en ted w o rld. A ldersho t, 1992. p. 242.
T he end of
sovereign ty ? T he Po litics of a sh rink ing and frag2 121Ro rty R. M ethod, Socia l science and socia l Con sequences of P ragm a tism. H em el H em p 2 131Cam illeri J. A. , Fa ik J. O p. cit. p. 220, 241. 141B u ll H. T he A na rch ia l Society: a Study of . N. Y. , 1977. p. 254—276. O rder in W o rld Po litics 151L ip schu tz R. O p. cit. p. 392—393. 161 ib id. p. 398—399. 171Todo rov T. T he Conquest of Am erica l . N. Y. , 1987. p. 186. 181 W aever O. O p. cit. p. 1—2. 191Foucau lt M. T he H isto ry of sexua lity. H a r2 . 1—3. m ond sw o rth, 1981—1987. vo l ( 摘自俄 《社会政治杂志》 1996年第3期) ( 译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stead, 1982. p. 205.
《俄语新词》 一书出版
《俄语新词》 是一部系列书, 本书已是第11卷, 1996年由圣彼得堡 “德米特里 布拉宁” 出版社出版。 第
1卷是于1977年开始出版的。 第11卷收集了自1987年以来报刊和杂志上出现的新词, 约3200个词条, 并对
每个词条加以详细说明。 任何一种语言 ( 当然包括俄语) 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新词的出现, 不是随意臆造 的, 总有它的构词根据。 比如, 或以成语、 习语构成或以迂? 说法构成, 也有语义派生的, 也有旧词获得新 意的。 当然, 从其他语种引进来的或翻译过来的也是新词的一部分。 每个条目的后面还注明新词的原始 出处、 时间、 报刊名称和页码。 本书具有时代性、 实用性, 尤其对广大的俄语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阎舒焕)
57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2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