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石原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09 10:10
【摘要】: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Abstract]:The Ishihara phenomenon is one of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rightwing" in Japan's domes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as a whole. It mainly relies on the right-wing forces it represent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ideological embodiment of right-leaning and nationalistic complex,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in behavior. Attempts to win state power, to amend the constitution on policy and propositions, to change the state system and diplomatic exclusion against China, and so on; its emergence and continued evolution were caused by Japan's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many other factors work together. Ishihara phenomenon not only impacted the Japanese political situation, poisoned the Japanese society, but also seriously damaged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fter Abe was in power and the third polar power of Japan ros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shihara phenomenon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examine the pl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Japan's internal and foreign affairs, and to deal with the infiltration of Japan's non-benign role in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分类号】:D7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永生;;日本政治、社会右倾化问题探讨[J];东北亚论坛;2013年03期

2 陈言;;为扶儿子当首相“不择手段” 嚣张的石原慎太郎[J];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35期

3 李铮强;石原当选东京都知事评析[J];日本研究;1999年02期

4 方珂;;从钓鱼岛问题看日本政治右倾化[J];世界知识;2012年20期

5 刘荣;;石原慎太郎其人及思想——兼评《日本可以说“不”》[J];外国问题研究;199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庆;;前提 目标 途径——增进中日战略互信的若干思考[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刘建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政治思潮的后殖民状况分析——以“对日新思维”为例[J];开放时代;2011年03期

3 鲁义;;日本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日本学刊;2008年03期

4 刘备;;当前中国对日文化外交的主要制约因素——一种跨文化传播视角的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年07期

5 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报道[J];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03期

6 陈景彦;;喜忧并存之35年——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J];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相互认识的变化——以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为例[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2期(总第107期)[C];2012年

2 刘少东;;破解中日互信中的制约因素[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悦;论我国体育外交的作用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聂文娟;中日在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刘孟;试析战后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民间外交因素[D];暨南大学;2007年

4 张泓明;试析日本文化特性及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5 阮蓓茜;中日相互报道与两国形象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刘黎莉;中日关系中的民间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松崎范子;国民直接交流与日本人的中国观[D];复旦大学;2009年

8 刘慧丽;新福田主义与中日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维维;战后中日民间外交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夏冰;论中日相互认知中的ODA[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崔岩;;日本文化的政治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2 刘勇;;日本就这么大,你还挤什么[J];意林;2011年13期

3 逄增玉;张树武;;沦陷时期东北作家与五四作家对日本文化、文学的态度[J];日本研究;1993年04期

4 尚会鹏;“单一社会”与“社会的单一化”——日本文化漫谈之二[J];当代亚太;1995年03期

5 胡连利,田红虹;外化与异化:日本文化的成长与困顿[J];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01期

6 何友兰;从日本文学看日本文化的特质[J];求实;2004年S3期

7 朱虹;;文化民族主义与日本的对外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8期

8 刘杰;;日本文化与中国五四文坛关系初探——以郭沫若诗集《女神》为例[J];学理论;2010年01期

9 赵德宇;战后日本文化论流变[J];日本研究;1998年01期

10 黄德诚;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J];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江永;;平山书画与日本文化祭[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2 孙潇;田鹏颖;;日本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衷尔钜;;中日文化交融的先驱——陈元峗对日本文化的贡献[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4 叶宗敏;;俳句何以走向世界[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吴光辉;;日本“虫”的文化学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施晔;;向恺然留东系列小说的日本镜像[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陈耕;吴慧颖;;日本侵略者对台湾文化政策的演变及其恶果——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哲翔;;加藤周一的翻译观之初探——以《明治初期的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顺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A];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专刊[C];2005年

10 ;有关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的信息和文摘[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臻;动漫使日本文化进入美国[N];北京商报;2008年

2 金星;创刊号见证日本文化侵略王[N];中国商报;2004年

3 蒋心怡 张敏;配饰的力量 星星点缀就不同[N];中国服饰报;2007年

4 桑原;从文化角度看“日本的面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易人;NEC笔记本电脑的日本文化[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本报记者 徐素琴;“哈韩”“哈日”旋风日盛[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姚大捚;吴冬华会见日本客人[N];新华日报;2007年

8 赵琳;日本漫画:支撑日本文化市场 寄托国民内心渴望[N];今日信息报;2004年

9 驻日本使馆文化处 冯树龙;日本文化产业的领头羊:电通公司[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石岩 实习生 张丽红;与日本神话发生中国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朝霞;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6年

2 唐向红;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郝祥满;Y]然与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学;2006年

4 半田晴久;日本入宋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艳华;“满映”与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殖民化电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7 陈叶斐;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于小植;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楠;文化对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泓明;试析日本文化特性及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3 李翔;论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4 王允端;日本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邱文科;郁达夫的日本观[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秦英;日本亚太外交的文化渊源[D];青岛大学;2007年

7 李冰;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D];山西大学;2007年

8 高林博光;鲁迅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曹经寰;日剧中的文化元素与受众审美心理的应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58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58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