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论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发布时间:2018-10-30 16:01
【摘要】:国际体系转型通常表现为体系本体转型和体系要素转型两种类型。冷战后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是体系要素转型,其主要表现是构成东亚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三个要素的转型。美国实施重返亚洲战略使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呈现新的特征:美国作为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作用更加凸显;转型中增添和加重了权力对抗、制度对抗与观念对抗的色彩;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使中美互动关系有滑向战略对抗的风险。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usually manifested in two types: system ontology transformation and system element transformation. After the Cold Wa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stem elements,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wer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the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turning to Asia mak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East Asia take on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leader and promoter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East Asia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power confrontation, institutional confrontation and concept confrontation have been added and aggravat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merican strategy of returning to Asia has made the Sino-Americ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slide to strategic confrontation.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12SKGC-QT13)
【分类号】: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小明;;美国与东亚国际体系的变迁[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2期

2 刘清才;刘文波;;东北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刘飞涛;;美国“重返”亚洲与中国安全环境[J];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07期

4 刘雪莲;;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特点及趋势[J];战略决策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伟华;王红续;;危机幕后的东亚地区秩序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2 王义桅;;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3 韩爱勇;;东亚新秩序建构的认同视角——基于文明转型与地区主义的考察[J];国际论坛;2012年01期

4 倪建平;;美国与东亚一体化: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9年00期

5 黄凤志;杨耕;许宁;;当代国际体系权力转换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6 杨耕;;东北亚国际政治体系权力结构与利益制衡的多边视角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张小明;;美国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推动者还是阻碍者?[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7期

8 刘文波;;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刘雪莲;;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特点及趋势[J];战略决策研究;2013年01期

10 李普前;;东亚体系进程中的规范权力因素分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2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少华;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杨伊;国际财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6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马兰起;脆弱性博弈与非霸权体系下国际制度的创建[D];外交学院;2010年

8 王敏;中国崛起视角下的权力变迁与东亚安全架构[D];山东大学;2012年

9 马轶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国际体系转型[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斌;重复囚徒困境视角下的两次朝核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_g;论美国的东亚地区秩序观及其对东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3 吴洪君;朝贡体系的历史遗产及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英英;东亚制度性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与路径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5 刘彦君;后危机时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及中国战略选择[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武雪平;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7 金峰;中国东北亚区域视域下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D];延边大学;2013年

8 刘帅帅;东北亚国际秩序转型及中国的构想[D];延边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张小明;;美国与东亚国际体系的变迁[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2期

3 金熙德;;21世纪日本外交的抉择[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4 霍世亮;美国理想主义与东亚[J];美国研究;1992年02期

5 刘雪莲;张克成;;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地缘政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4期

6 杨洁勉;;国际体系转型期中美关系的新特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2期

7 杨洁勉;;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6期

8 王正毅;东亚国际体系何以成为可能?[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02期

9 李少军;徐龙第;;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外交选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允,张韦华一;以合作求安全——中日两国东亚安全利益的一致性[J];南都学坛;2005年03期

2 肖堏,程雪峰;21世纪初东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战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叶刚;;均势理论及其对当今东亚格局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尤素夫·瓦南迪;王玉主;;东亚战略趋势[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5 李凯;李永洪;;东亚民主化过程比较分析——以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为比较对象[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6 雷勇;;论东亚地区的政治结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潘双吉;;中国东亚地区战略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王学玉;王永洁;;转变中的东亚地区秩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张揨镇;;东亚的相对稳定及其影响[J];国际政治研究;1992年03期

10 高瑛;跨世纪的东亚政治经济格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查道炯;;东亚地区的危机管理:地震、流行病(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Alastair Iain Johnston;;浅谈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共同体:论地区安全治理的几个障碍(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张剑;;《东亚地区的和谐、地方治理与共同体建设》(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郭洁敏;;东亚价值观的再思考[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吕超;;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王辅政;;朝鲜战争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影响[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新生;;东亚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主义政治[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印度尼西亚国际和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 约瑟夫·瓦南迪;有必要设立东亚地区协商组织[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余万里;美国东亚外交政策尚待调整[N];人民日报;2005年

3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孙学峰;中国应抓住美国重返亚洲的机遇[N];东方早报;2010年

4 李静;美挑唆东亚岛屿之争 力挺日本激怒俄罗斯[N];国防时报;2011年

5 李素华;亚太所举办“关系动力与过程建构”学术报告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特约撰稿人 宋念申;60年家国:东亚冲突的历史溯源[N];东方早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谷亚光;东亚地区分权化改革的喜与忧[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期待东亚一体化增进地区认同和共同利益[N];东方早报;2005年

9 王晴 陈能端;日本50年千亿美元投资追逐东亚领导权[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10 本报实习生 崔笑愚;日本欲打“澳印牌”牵制中国[N];国际金融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永亮;东亚主权观念:生成方式与秩序意涵[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治军;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霞;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卫生合作(2002-2009)[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刘勇智;通向民主之路:东亚民主化模式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曼;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2 张岩;日本东亚地区主义政策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3 姚瑜滢;东亚产业转移的地区政治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晔;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落卫峰;21世纪初东亚地区新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施茂华;东亚地区选举制度改革的比较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7 汲立立;东亚认同的建构:理论与实践探索[D];燕山大学;2010年

8 徐磊;东亚秩序重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张少锋;认知‘自我’与‘他者’:东亚认同的演化与建构[D];青岛大学;2012年

10 潘俭;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00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00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8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