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争议在东亚国际关系史中的意义——以靖国神社和柏威夏寺为例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tart the dialogue between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more theoretical w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demonstrated by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history in the process of diplomatic decision-making.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history becomes a "controversial memory" when the leadership of one country uses historical descriptions that displease other countries for some political purpose.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Junichiro Koizumi visited the Yasukuni Shrine every year in an attempt to revive Japan's national pride, a move that sparked strong discontent in South Korea. Thailand's tumultuous domestic politics has led the leadership to try to divert its attention from Cambodia's dispute with Cambodia's Preah Vihear Temple. Historical memory is a collective image of people. It originates from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thought formed in history and can be easily used or misused by political leaders who wish to gain more power.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分类号】:D731.3;D73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兴华;;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化:学派传统与多元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3年11期
2 方长平;宋宝雯;;共有观念、不对等关注与国际冲突的起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伊莲(Elaine Tolentino);后冷战时代联盟政治的多样化[D];吉林大学;2013年
2 André Santos Siffert;游说者在美国外交中的角色[D];吉林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国际关系争与不争,和为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2 刘山;世界经济变化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1期
3 崔洪建;“人权与国际关系”中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京举行[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4期
4 徐彪;《20年代的国际关系》教材分析[J];历史教学;2000年02期
5 丁冬汉;霸权与国际关系理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6期
6 梁靖;20世纪国际关系的结构变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8期
7 宋以敏;冷战体制后的国际关系与东亚[J];发展论坛;2000年09期
8 李旭东;论东北亚的“连结带”特点对本地区国际关系走势的影响[J];东疆学刊;2000年02期
9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胡传荣;国际进步妇女运动与冷战初期的国际关系——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和世界保卫和平运动[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孙进己;;历史上国际关系的几种基本模式[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吉胜;;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与建构主义的发展研究:以语言游戏为例[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4 吴其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次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5 杨扬;;国际关系的信任理论:一种社会学解读——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王晓秋;;19世纪东亚各国对外意识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的历史轨迹与功能机制——对中国改革与开放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解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王奎;;管理的精髓——有效沟通[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10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马立明;新型国际关系拓宽大国合作空间[N];深圳特区报;2013年
2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邢悦;让国际关系走近民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华益文 国际问题专家;美国须适应国际关系“新常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4 郭隆隆;软国力竞争 国际关系中的新动向[N];光明日报;2000年
5 徐以骅 李毅 涂怡超;把宗教因素融入对国际关系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张国庆;油价飙升改变国际关系[N];中国财经报;2008年
7 ;高科技是新国际关系的强硬支点[N];科技日报;2005年
8 刘朋 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国际关系中的“理解”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权贤美 任娟 李金潼 南开大学国际关系系;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知识体系(2001-2010)[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李少军;谈国关论文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骏;基于文本挖掘的国际关系网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8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俊;承认的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玲;国际关系中人的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长春;生存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东东;浅论知识经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4 赵俊;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东宁;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相关性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琦;信息传播与国际关系建构[D];暨南大学;2006年
7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8 冯江;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姜春洁;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胡德见;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及其在冷战后的新发展[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6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0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