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的方向与可能性的边界:对俄罗斯制定21世纪上半叶亚太地区战略的几点意见
[Abstract]: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in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acific region, Russia needs to put forward a new strategic plan. The new strategy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ussian Pacific region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Russia's overall strategy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Pacific reg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1 st century is mainly a political project. However, a correc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s also critical. The failure of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of the region will increase the country's financial burden and ideological pressure.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and successful in its Pacific policy, Moscow should openly reject the idea of a comprehensiv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the far East-from the far north to the south. This is a utopian idea that will lead to a distraction of energy and mone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residents of the region can enjoy the same quality of life, it should make a choice in favor of a new pattern of spatial and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hoosing the economic growth zone (region) and concentrating the population. Turn the far East into an attractive place to live and shape a harmonious economic structur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solve the geopolit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in the interests of Russia and the far East.
【作者单位】: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
【分类号】:D7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英;;俄罗斯亚太战略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弗·拉·拉林;;俄罗斯总统的太平洋倡议与俄中关系[J];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05期
3 达尼埃尔·皮内耶;龚鸥;;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孤立[J];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07期
4 杨家荣;苏日关系的症结及其发展趋势[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1年01期
5 董菁;;俄总统为何登争议岛屿视察?[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12期
6 邢书纲 ,黄天莹;关于戈尔巴乔夫的远东之行[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6年06期
7 国玉奇;;俄罗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J];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06期
8 杨家荣;苏联对亚太的政策:动因、措施与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2年01期
9 李靖宇 ,张永广;俄日关系调整的原因、进程与前景[J];俄罗斯研究;1999年05期
10 陶核;;日俄关系会有所突破吗?——写在叶利钦访日之前[J];国际展望;1992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钱宗旗;;普京时代俄中东外交的特点及发展趋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孙凌齐;;任重道远——2008年大选前的俄罗斯[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冯绍雷;;建构中的俄罗斯、欧盟与美国的关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冯绍雷;;中美俄三边关系与新世纪国际秩序的重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6 余伟民;;国家定位与社会转型——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性[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王耀东;;“金砖四国”: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新提升[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韩洪洪;;未来发展中日关系应注意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10 吕超;;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生民;难以突破的“瓶颈”[N];人民日报;2005年
2 杨政邋韩显阳;俄罗斯坚决反对台当局搞“入联公投”[N];光明日报;2007年
3 记者 刘荣升;通报我省代表团出访俄罗斯情况[N];黑龙江日报;2005年
4 臧文茜;俄罗斯科考:新北极争夺战开始?[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韩显阳;俄法总统选择“对话”而非“对抗”[N];光明日报;2007年
6 黄培昭;美新政策难解伊拉克困境[N];人民日报;2007年
7 田春生;争夺俄罗斯:黑金石油的微笑[N];中国经营报;2003年
8 邵颖波;俄罗斯:选举之前的喧嚣与沉寂[N];经济观察报;2004年
9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王传宝;印俄强化伙伴关系[N];经济日报;2005年
10 裴远颖;俄罗斯的战略性收缩[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洪业;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3 庞大鹏;俄罗斯政治转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绍章;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刘信一;中俄政治体制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史亚军;多边框架中的中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俊;和谐世界理念视角下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重构[D];湖南大学;2008年
2 矫正;二十一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余胜任;冷战后俄罗斯与中印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4 石强;论美俄之间的核军备控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显生;冷战后俄罗斯中东政策的调整[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6 赖兴洁;论阻碍俄罗斯复兴的美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9年
7 叶刚;论近年来美俄两国矛盾的演变及其深层根源[D];新疆大学;2008年
8 杨瑞茹;对阿布哈兹问题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董良;俄罗斯政治转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肖勇;伊朗与俄罗斯的核合作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16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1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