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

发布时间:2019-01-18 15:16
【摘要】: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认同对象、认同依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导致二者存在着内在张力。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种内在张力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解构力量。因此,多民族国家应当在承认和包容各民族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打牢各民族团结和谐与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公民教育究其实质来讲,是国家认同教育,通过公民教育培育和强化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意识,是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必然选择。
[Abstract]:In the multi-ethnic group,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bjec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basis, resulting in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multiple factors, this kind of internal tension will become the deconstruction power of the un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multi-ethnic group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multi-ethnic group should, on the basis of the recognition and inclus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peopl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the harmony of national unity and the national unity. The essence of the civic education is the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the citize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multi-ethnic group,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multi-ethnic state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 unity and stability.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项目批准号:08JJD880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5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杰罗姆·布劳恩;乔治·迈克;李潇潇;;导论:民族建构的困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8年03期

2 朱卫卿;刘倩;;民主政治视阈下当代公民教育的价值维度[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3 张友国;;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勋;;对改进《民族学概论》教学工作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刘中民;;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3 刘慧;;民族身份认同对伊朗核政策的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4期

4 王国强;杨绍昌;;论边疆民族地区国防教育中的认同问题[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丰云;;《混血亚当》:飞散者的文化想象性满足[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刘刚;;新疆中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述略[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谢桂娟;;东北亚中日朝(韩)三国间身份的历史考察[J];东疆学刊;2012年01期

8 刘翠霞;;李行写实影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大中华电影的构建[J];电影评介;2009年02期

9 张荣德;;21世纪初期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J];大众文艺;2012年01期

10 李琴;张婷婷;卢志达;;政策保护与身份认同:农村妇女进村委——兼以妇代会直选进入制为例[J];清江论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何生海;;草原文化与陇右文化的亲和——以天水移民为研究视角[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2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董正华;;全球化的歧义与真实历史进程[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项江涛;;文化多样性传播及藏传佛教发展趋势讨论[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5 王超;;当代中国身份定位的演变对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影响[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6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7 张继焦;;经济文化类型:从“原生态型”到“市场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讨[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8 李兴国;;民族文化传播生态问题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8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3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成艳;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继霞;百年回族文学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鸿鸣;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平海啸;儒家孝悌思想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道军;语文学习方式对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林红;云南古代文学理论对中原文论的接受和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7 赵乃麟;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西南大学;2011年

8 耿直;一个兵团社区的地域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琦;跨越成长的藩篱[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莎;听障生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卫卿;;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李艳霞;;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贞;叶兴艺;;双重认同理论的建构与典型实践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12期

2 吴楚克;王倩;;认同问题与跨界民族的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新疆南疆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4 罗坤瑾;;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5 刘强;;社会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赵秋生;贾鼎;;统一战线视域中的国家认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J];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8 马惠兰;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陆勇;;八旗科举与满人中原文化认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10 郑娇;叶兴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熊坤新;张利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立法——中德学者共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程光;;“文化台独”及其对台湾图书馆事业的影响[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胡文生;;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由来、历史及现实[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稚;;关于跨界民族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兼论中国与东南亚的跨界民族[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余治平;;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现代重构——新中国60年与中华未来新路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泓;;当代西方民族主义主要理论观点解读[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李红杰;;论“我们是谁”中的“我们”[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斌 曹志恒;分裂不得人心,团结才是民意[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刘泓;同一与多样[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宏;全国部分省(市、区)政协第十次民族和宗教工作研讨会在杭州召开[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记者 陈克勤 张春友 李志强;外国“扫黄”有啥招[N];光明日报;2010年

5 王丹;俄罗斯联邦,从多民族国家到俄国民族国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卢荻秋;国庆盛典让国家认同深入心田[N];桂林日报;2009年

7 时彦;王希:美国国家制度建设与民族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李明浩;自治:多民族国家实现整合的有效途径[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刘力达;法国移民与国家认同部“立与废”的纠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显平;当代民族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宁敏峰;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海外移民与政府移民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8 苏晓龙;当代中国国际意识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9 严庆;从冲突到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曹伟;反新疆分裂斗争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春梅;公民身份视角下的我国国家认同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2 孙友晋;民族主义视角下的波兰对外政策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邢瑞磊;国家认同、欧洲认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丽;台湾社会的“中国国家认同”[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林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婷;海峡两岸政策中的民族认同因素及其互动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闫旭宁;1999-2009年《人民日报》的“澳门回归”报道与国家认同建构[D];苏州大学;2011年

8 柴宝勇;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的困境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9 侯万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艳丽;论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过程中的角色转变[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0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410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