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形成的苏联模式剖析
[Abstract]:......
【分类号】:D7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凤荣;;斯大林: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J];决策与信息;2013年05期
2 胡一华;斯大林模式认识与批判[J];丽水师专学报;1989年01期
3 郑晓星;;苏联理论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争论[J];今日苏联东欧;1991年05期
4 王福春;;国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评[J];国际政治研究;1991年04期
5 林建华;到底应如何对待和评价斯大林模式?[J];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04期
6 梁玉秋;对“斯大林模式”的哲学沉思[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刘添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深层次原因[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孙以虹,陈娇云;斯大林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 陆南泉;;扬弃斯大林模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J];探索与争鸣;2009年02期
10 郑异凡;;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J];探索与争鸣;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辛程;;怎样评价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问题[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马晓亮;;从斯大林模式影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2011年
3 王小军;;社会主义的民族化及其争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陈章亮;;社会主义新路线图的形成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刘书林;;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6 阎志民;;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 枫;斯大林问题之我见[N];学习时报;2005年
2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曹普;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北京日报;2008年
3 赵可金;和平发展道路:模式的突破[N];学习时报;2009年
4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重构苏联解体研究的中国议程[N];东方早报;2011年
5 肖枫;中国实行的是独具特色的多党制[N];学习时报;2011年
6 雷颐;改革初期的思想历程[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马龙闪;俄国现代化何以长路漫漫三百年[N];学习时报;2012年
8 记者 李东超;冷战终结20年再解读[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金雁;我看“东欧”转型20年来的几个问题[N];北京日报;2011年
10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叶军;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黔伟;苏联斯大林式政治权力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陈媛;苏共早期政党合作观的嬗变[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张望;斯大林社会主义观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D];延边大学;2017年
4 彭成刚;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李楠;中苏关于斯大林问题论战的再思考[D];鲁东大学;2014年
6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文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探索[D];宁波大学;2011年
8 李岩;中国和前苏联改革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干靖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历史发展[D];河南大学;2012年
10 徐保军;试重评中苏大论战[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84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48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