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贫民窟问题分析及其警示
[Abstract]:Slums in Latin America are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urban poverty. The problems of slums in Latin America are caused by the devi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l, incomplete land reform,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economic downturn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China, stabilizing the contracted management right of rural land, properly carrying ou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reform, ensuring the two-way flow of farm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ational layou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changing the thinking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lum" problem in Latin America.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D7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友华;;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J];开放时代;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隆杰;林卿;;耕地抛荒与农地流转的经济学解读——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制度寻求[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汪豪;冯维波;巫昊燕;;“新乡土主义”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水溶洞社区规划为例[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李西杰;;房屋拆迁、社会分层与城市公正[J];理论月刊;2012年03期
4 陈友华;;农民生育成本分析:城乡比较的视角[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汪淳玉;潘璐;;“文字上移”之后——基于三地农村小学寄宿生学习生活现状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钱洁;;中国社会转型期一道殷红的伤口——从城市中心主义透视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根源[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7 钱洁;齐学红;;谁定义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大众媒介的一次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2期
8 侯慧丽;李春华;;梯度城市化:不同社区类型下的流动人口居住模式和住房状况[J];人口研究;2013年02期
9 林光祺;洪利华;;西方“前近代经济—社会史”的理论范式及其“中国化”:一个历史与逻辑的述评框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10 冯维波;汪豪;巫昊燕;;“新乡土主义”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朝红;;“城市中心主义”:农民工形象偏差再现的反思[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益丰;三农问题视阈中企业领办农业综合性合作社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高建军;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刘杰;跨体制下的身份诉求与结构化形塑[D];吉林大学;2012年
5 万小广;转型期“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社会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6 陆保良;村落共同体的边界变迁与村落转型[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不同居住类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孔星星;成就背后的代价[D];南京大学;2011年
3 罗瑜;媒介视域中的农村图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梅芳;介于城乡之间的城郊村社区公共服务[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龙魁;甘肃贫困农户经济行为分析与区域减贫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张雅清;现行宪法迁徙自由条款的恢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陈辉;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原因及转化[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陈双德;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9 左志;跨文化新闻传播的希冀与唏嘘[D];安徽大学;2013年
10 郭璇;失落的故乡[D];辽宁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漆畅青;何帆;;城市化与贫民窟问题[J];开放导报;2005年06期
2 杜悦;;巴西治理贫民窟的基本做法[J];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01期
3 于华楠;;关于中国“贫民窟”问题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4 刘纯彬;农民工需要解决的10个突出问题[J];人口研究;2005年05期
5 秦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J];探索与争鸣;2003年05期
6 ;保障城市贫民的权利只有靠中央政府[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荫;;西欧在拉美地区同美国的竞争[J];国际问题研究;1984年01期
2 王新禄;;冷战后的拉美新形势[J];现代国际关系;1993年02期
3 袁东振;;美国在拉美霸权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J];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05期
4 ;编者的话[J];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06期
5 李北海;;拉美和世界在提升对中国的关注[J];对外传播;2008年03期
6 陈凤翔;;丰富多样的拉美大陆:机遇与挑战并存[J];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02期
7 ;新闻[J];世界博览;2009年10期
8 路;;拉丁美洲政党大会[J];世界知识;1980年01期
9 一新;;美国匹兹堡大学拉美研究中心[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9期
10 李在芹;;从社会政治力量变化看拉美的政治发展[J];拉丁美洲研究;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牛海彬;;中国在拉美的新外交[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方旭飞;;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社会运动[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森根;;走进一个真实的拉丁美洲[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徐世澄;;方兴未艾的拉丁美洲印第安人运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苏振兴;;拉丁美洲:左派崛起与左派政府的变革[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徐世澄;;拉美左派的崛起是拉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池小平;;拉美左派重新崛起原因探析[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宋丽娜;;国内学者对考迪罗主义问题的研究综述[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墨西哥城记者 赵涛;美拉关系:从蜜月到翻脸[N];文汇报;2010年
2 李庆功;奥巴马拉美新战略展现新政风[N];中国国防报;2009年
3 ;劳务输出蓬勃发展 拉美地区受益匪浅[N];国际商报;2003年
4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于宏建;俄罗斯加快重返拉美[N];人民日报;2008年
5 谌园庭;“往北走,往南走?”[N];人民日报;2010年
6 盛立中;美国后院闹起“拉美式颜色革命”[N];世界报;2006年
7 郎嘉;拉美下层中产阶级在成长[N];中国商报;2007年
8 伊万·埃里斯 本报特约编译 海燕 美国国防改革及拉美安全事务专家;拉美熟迎中国[N];世界报;2009年
9 记者 刘健 许雷;拉美区域新联盟为何排斥美国[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邹志鹏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 张卫中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陈晓航;聚焦美洲和平安全合作[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喜文;试论冷战后新型中拉关系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义凡;“拉美化”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培杰;冷战后拉美左翼政党的新调整及其对拉美政治发展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阎博;新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8年
5 王艳;论拉美现象的成因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建;地区主义与拉丁美洲一体化[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7 魏范京;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中的软实力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凰;战后拉美三类左派政党影响力的比较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9 陈静;冷战后拉美左派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郑欣然;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外交[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6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16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