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日本公民馆在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9-07 12:48
【摘要】:近年来,尽管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与之密切相关的公民素质水平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当前这一现状,公共精神的再培育便迫在眉睫。本文对公共精神的概念作了梳理,并采用了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对公共精神的概念界定:“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 日本公民馆从1946年始建至今,一直作为社会教育的综合性设施,不仅提升了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与现实性,而且还增加了民众间的社会资本,从而为积极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即平等、自治及参与的精神提供了条件。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创建伊始期(1946年—1949年);发展充实期(1949年—1959年);重建规划期(1959年—1969年);革新增长期(1969年—1979年);完善升华期(1979年至今)。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公民馆经历了起伏,也出现过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公民馆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社区教育机构在开展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能够趋利避害。 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机构才开始在上海生根发芽。尽管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它的各项设施设备依然不尽完善。现总结其发展经历了大致如下三个阶段:第一,学校德育工作延伸阶段(1985年底一1988年);第二,学校向社区开放阶段(1988年一1993年);第三,居民广泛参与阶段(1993年5月一至今)。经过对材料的梳理,可以看出,现在我国社区教育开展的形式大部分还是以政府为主导,且依附性强(对学校的依赖性),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加之民众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因此,很难行之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也就很难通过发挥社区教育机构的作用来实现公共精神培育的良性发展。因此,针对我国社区教育机构在公共精神培育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日本公民馆长期发展以来所得出的经验,吸取其发展过程中的教训,进而对我国社区教育机构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给予建议,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4;D7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和平;台湾社区教育考察与思考[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5期

2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学平,梁贵红;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松枝;;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6年01期

5 徐浩斌;;美、日社区教育法制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6年05期

6 郝美英;;北欧、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社区教育理念探析[J];成人教育;2010年12期

7 骆建艳;张晓明;;欧美社区教育经验对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1期

8 杨秋芬;李颍;;公民馆:日本社区的公民教育设施[J];中国德育;2008年03期

9 马丽华;;日本公民馆财政补助分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陈永华;;试论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李荣娟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施雪华;[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丽华;论日本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D];河北大学;2003年

2 陈苏苏;论社区的公民意识教育[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3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33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