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期间英国王室的仪式政治
【图文】:
(图3)。在开幕式表演中,“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进入白金汉宫(BuckinghamPalace)女王密室,邀请女王“跳杀进入奥运主会常虽然从天而降的“邦女郎”是女王的替身,但这个场景的亲民和健康的寓意却十分明显。当然,在整个奥运活动中,伊丽莎白女王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真正担当舆论领袖的还是那些年轻的王室成员。图3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英国女王与王室成员影视图Figure3.TheBritishQueenandMembersoftheRoyalFamilyintheOpeningCeremony英国王室成员不仅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贵族,而且还是世界观众、读者的崇拜对象,因此,王室成员是英国国家形象宣传中最重要的舆论领袖。舆论领袖与政治领袖有联系也有区别,政治领袖往往依靠强权来发号施令,舆论领袖更多依靠个性魅力,依靠演故事、讲故事来征服人心。奥运会是世界人民的盛会,更是年轻人的盛会。世界各国媒体参与奥运会报道,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交往网络,创造了一个能量强大的跨文化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中王室实现了对世界人民的“喊话”。王室的“喊话”是一种“单向撒播”,“播种者不停地播种,广及天下,种子撒落在各种土地上”。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其实没有多少真正的“交流”,就像耶稣传教那样:“凡是有耳朵听我讲话的人,让他们听见吧1[1]在媒介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再生产比原生产更重要的时代”[4]。现实生活中其实人们无法看到女王的“有主题的活动”,但电视导演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组合起来播出,让观众深入感受到电视生产的审美品质,也让电视画面在开幕式那一刻统一了大英帝国。在全球观
中挑出几个同伴,安排在教堂的前排供摄像师突出她们的现场镜头。在主持婚礼的过程中,,大主教竭力把这对夫妇从拥有贵族特权的、有钱有闲的阶级中剥离出来,反复强调这场婚姻建立在“家庭基础上”而不是“皇室基础上”。威廉和凯特又是克隆了王子与民女的故事。在伦敦奥运期间,诸多王室成员在白金汉宫共同迎接火炬,女王替身乘“007”驾驶的直升机空降“伦敦碗”,《太阳报》刊登女王替身走光的照片,女王影像中一直伴随着两只可爱的小狗等,让全球观众产生了身份错觉,让女王回归到普通人的身份(图4)。图4王室成员在白金汉宫迎接奥运火炬影视图Figure4.TheMembersoftheRoyalFamilyGreetedtheOlympicTorchbeforetheBuckinghamPalace早在17、18世纪英国王室就一直在意普通民众有没有尊严感,这可能是英国比较平稳地实现宪政改革,避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深陷血雨腥风之中的重要原因。英国历史上一直重视体育运动,现代奥运会的很多项目都起源于英国。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生活中,某郡体育代表队的队长是个下层皮匠,而队员却有当地首富的大贵族,但是队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融洽相处,统一接受队长的指挥。35骆正林:奥运会期间英国王室的仪式政治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7CXW00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ZDIXM035)
【分类号】:D756.1;G811.2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章俊;;试论利他行为的几种理论及其决定因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李琳琦;孟醒;;明清小说与历史文献中的徽商形象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王海;;20世纪上半叶西方政治家的宣传技巧考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王琨;郭雪莉;;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结果的预防干预实验[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梁国伟;薛永增;;数字家庭影院: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重构的观众身体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刘云;丁飞;张振江;;舆论形成和演进模型的研究综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李红;;组织压力视野下自我效能信念的启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再侠;胡智勇;崔秀香;王娟;;社会心理学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10 钟静;;广告与青少年自我形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菲;拓慧;;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调查报告[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戴烽;;群体心理效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陈孝连;;农民集体上访中的共意动员——对M村农民集体上访个案的观察[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典林;;新闻媒介与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户松芳;;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乐群;文艳霞;;从众心理理论下提高广告创意效果的路径[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莹;企业人格视域中的企业声誉评价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徐旭林;社会群体行为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司夏萌;互联网信息传播结构下的舆论涌现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琳;当代广播媒体的立体式经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雷;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唐利军;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策略[D];湘潭大学;2010年
6 曹碧波;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国家形象构建[D];湘潭大学;2010年
7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8 丁晨;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立春;虚拟世界的意见集合[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洁勉;;全球化中的奥运会和中国外交的新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2 魏文婷;;软实力与韩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J];黑龙江史志;2009年24期
3 汪红伟;;论军事软实力视野下的中国军事外交[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4 丁果;;拜登访华的软实力牌[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9期
5 邱凌;;解析软实力与公共关系的关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李长久;综合国力的比较和发展趋势[J];太平洋学报;2003年01期
7 王海京;;钱乘旦:制度建设撑起软实力[J];w
本文编号:2546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4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