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政策研究机构的议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镇涉,徐葵;关于东北亚未来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J];当代亚太;1995年05期
2 魏国力;;论美国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林治华;;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及其在东北亚新秩序中的地位[J];当代亚太;2007年10期
4 马东庆;;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原因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吴疆;赫崇飞;杨雪虹;;历史认知与现实困境——浅议和谐东北亚建设的主要障碍[J];世纪桥;2010年09期
6 ;外事往来[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7年23期
7 岳延威;;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三种理论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云龙;;关于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几个问题[J];新远见;2009年03期
9 朱显平;“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11次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10 李际均;;中韩合作与东北亚安全[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崔志鹰;;美朝关系接近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王锋;;21世纪中国与东北亚多边关系走向研究[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吕超;;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朴文一;;序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崔志鹰;;朝鲜试射导弹后的东北亚局势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蔺津 见习记者 赵亚太;我区加强与东北亚地区交流合作[N];华兴时报;2010年
2 记者 王湘江 顾震球 白洁;安理会就朝鲜发射问题通过主席声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记者 刘赞;日本国会抗议发射,朝媒称不惧拦截[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记者 姚西蒙 赵展 高浩荣 魏良磊 徐博 郝亚琳;朝鲜宣布全面冻结朝韩关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周永生;从多输到共赢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新起点[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蓝建学 吴献斌;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研讨会在亚太所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朱雯霞;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本版编辑 郑兴 刘香 杨宁;寻求合作与稳定的东北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记者 张莉莉;陈政高会见日本韩国客人[N];辽宁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学江;布什会见唐家璇[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岩;二战结束前东北亚国际条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禹守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孙洪魁;东北亚格局与我国战略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6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杜峰;美日同盟与东北亚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马德义;从肯尼迪到卡特时期美国对韩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10 何彤梅;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延边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江华;冷战后中美东北亚安全政策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侯海生;冷战后东北亚多边安全的特点及中国外交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影;东北亚安全合作困境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4 马金龙;冷战后中国东北亚安全政策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春惠;当代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特征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赵俊霞;冷战后美日同盟强化及其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守军;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前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可平;东北亚安全格局下的两岸“三通”[D];吉林大学;2008年
9 韩敏;冷战后美国东北亚霸权均势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董锋磊;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与东北亚地区秩序变迁[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67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6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