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的减贫历程及挑战
【图文】:
图1坦桑尼亚不同标准下的贫困率(数据来源:UNDP,Tanzania-OPHI-CountryBriefing2011)贫困率最高。中部和北部高地的人口营养最为缺乏,沿海和南部高地人口的贫困程度最为严重。此外,坦桑尼亚的农业增长率极低,2000—2008年间,农业增长率仅为4.4%,2010年为4.2%,远低于坦桑尼亚第一个《国家增长与减贫战略》(NSGRPI或MKUKUTAI)预定的到2010年实现10%的目标[3]。与此同时,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却较快。根据2007年坦桑尼亚家庭预算调查(HBS)数据,坦桑尼亚大陆地区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年增长率7.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坦桑尼亚的收入贫困,贫困率从1990年的38.6%降到了2001年的35.7%,但在2001年到2007年间,贫困率却只降低了2个百分点,徘徊在33.4%左右,这期间,坦桑尼亚的绝对贫困人口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新增了130万①。此外,坦桑尼亚农村人口中从事对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洪水)以及国际商品市场的不合理价格反应非常敏感的种植、养殖、渔业和林业的人口最为贫困和脆弱。在有些地方,政府一味宣传可持续使用土地、水及其他自然资源,甚至导致了放牧人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日趋紧张。此外,坦桑尼亚各层级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尤其是城市地区的不平等和部门之间的不平衡也较为突出。城市地区不仅面临许多自身的问题,特别是缺少规划的居住区拥挤不堪,供水和卫生设施紧张,与农村的矛盾也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城乡平均收入的不同以及城乡在获得较高报酬的工作和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和健康等方面机会的不均等。在桑给巴尔,实际年均增长率始终徘徊在5%左右,也远低于《桑给巴尔减贫计划》(ZPRP)预定的2010年达到10%的目标。桑给巴尔从事农业的人口超过了其总人口的1/3,制造业在GDP中的份额很小,只占4%,比2003年的5.9%下降了
三、减贫成效与挑战(一)减贫成效图2目前贫困率与千年发展目标比较(数据来源:PHDR2009数据)总体而言,虽然经过多年的减贫努力,坦桑尼亚的减贫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贫困率有限降低。2000年,坦桑尼亚以1990年为基准线,设定了千年发展目标(1):1990年到2015年间,将日收入在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目标(2):1990年到2015年间,将遭受饥饿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图2)。但是事实是MKUKUTAI期间,坦桑尼亚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与该战略既定的6%~8%的目标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全球和地区环境的影响,坦桑尼亚遭遇近几十年来罕见的旱灾,农作物、牲畜和电力发电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全球油价和粮食价格、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也使得坦桑尼亚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以及外来资本和投资的流入量大幅减少,对外界有着较多依赖性的旅游业尤其受到影响,旅游收入明显减少[3],这种状况导致坦桑尼亚到2010年时,贫困率降低程度十分有限,仍然徘徊在33.6%左右,距离到2015年贫困率减半(19.5%)的目标仍很遥远。第二,公共服务有所改善。MKUKUTAI期间,坦桑尼亚在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健康、水、能源、电讯和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从2005—2006年度的月平均1770亿坦桑尼亚先令增长到了2009—2010年度的3900亿坦桑尼亚先令;其次,各级教育有所改善,尤其是中等教育改善明显,,2005—2010年间,坦桑尼亚通过社区参与以及政府与社区合作,新建了2171所公立中学,该数字比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以来所建立的中学总数1202足足多出了969所,中学入学人数也从2005年的524325增加到了2010年的1638669。此外,保健服务方面,在2007年新的《健康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斌;;非洲联盟五年历程之回顾[J];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方长平;;新中国外交60年:成就、挑战与反思[J];教学与研究;2009年10期
3 李伟建;张忠祥;张春;祝鸣;;迈向新的十年:中非合作论坛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亚非洲;2010年09期
4 高晋元;坦桑尼亚、肯尼亚—党制的比较研究[J];西亚非洲;1988年01期
5 邓勤;;坦桑尼亚全能手[J];商业文化;2009年02期
6 ;非洲:吃土很寻常[J];科学与文化;2010年09期
7 董彦;;寻找落在坦桑尼亚的记忆[J];中国报道;2011年09期
8 ;中坦两国人民在反帝斗r-中并肩前进[J];世界知识;1965年04期
9 张士智;朱利叶斯·克·尼雷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J];西亚非洲;1980年03期
10 杨德生;;不说谎的民族[J];世界知识;198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艳玲;;全球化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流变[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顾金喜;;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竞;;美国新霸权对全球公共管理的挑战[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艳玲;;全球化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毛入玉;;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面对的机遇与挑战[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晨;雷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门晓红;;坦桑尼亚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葛公尚;;透析非洲大湖地区的动荡[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赵姝岚;;中国对赞比亚援助思考[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奕;患难之交 情深谊长[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管克江 周之然 殷淼;互相支持 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06年
3 谭晶晶;回良玉会见坦桑尼亚客人[N];人民日报;2007年
4 金波;赵洪祝会见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N];浙江日报;2007年
5 陈镌娟;市领导会见坦桑尼亚客人[N];厦门日报;2007年
6 裴善勤;坦桑尼亚即将完成30年迁都夙愿[N];中国商报;2004年
7 记者 裴广江;基奎特连任坦桑尼亚总统[N];人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正学;永记非洲朋友的好处[N];人民日报;2003年
9 李勇邋通讯员 成伯水;张春贤会见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N];湖南日报;2007年
10 ;中国和坦桑尼亚发表联合公报[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文;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曹毅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沈喜彭;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月英;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尚绪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彦;略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严帅;美国对俄罗斯公共外交评析[D];外交学院;2009年
3 冀玉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国剑;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沟通[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涛;新加坡行政体制的特征:合理性及其面临的挑战[D];山西大学;2005年
6 常艳;国家主权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变化[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韩子玉;论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刚;中国国家主权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阚雅晗;论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于洋;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72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7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