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穆沙拉夫政府的反恐政策评析

发布时间:2017-03-24 18:08

  本文关键词:穆沙拉夫政府的反恐政策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巴基斯坦是恐怖主义的重灾区,“9?11”事件后,穆沙拉夫政府加入了美国领导的国际反恐联盟,使巴基斯坦一跃成为国际反恐的前线国家,逐步摆脱了因1998年的核试验遭国际社会制裁而被边缘化的状态,并在反恐斗争前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然而由于巴基斯坦的民族、宗教问题和政治权力斗争较为复杂,巴国内安全形势在2006年后呈现迅速恶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巴国内政治危机频发则引发政局持续动荡,加之受到邻国阿富汗安全形势恶化,以及美国对巴基斯坦反恐持双重标准等外部因素的刺激,穆沙拉夫政府后期反恐斗争遭遇重大挫折,巴基斯坦的反恐斗争进入困境期,致使阿巴边境地区逐渐沦为恐怖主义的新策源地。2008年8月穆沙拉夫黯然离职,巴国内安全局势却并未因政府更迭而有所好转,南亚地区的反恐形势令世人堪忧。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析穆沙拉夫政府反恐后期造成越反越恐的原因,总结穆沙拉夫反恐政策给国际反恐带来的启示,对在新形势下维护中国西部尤其是维护新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提供借鉴。 本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整体效果看,穆沙拉夫政府的反恐政策并不成功,但是目前巴基斯坦所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是更换一个总统所能解决的,巴基斯坦反恐斗争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巴政府的决心以及打击力度,更取决于巴政府能否有效地解决国内社会经济问题,协调各教派及民族间的矛盾,同时,也有赖于国际社会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和国际社会在反恐问题上真正的合作的达成。
【关键词】:穆沙拉夫 反恐政策 巴基斯坦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735.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1
  •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8-9
  • (二) 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9
  • (三)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9-11
  • 一、穆沙拉夫政府反恐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11-17
  • (一) 国际背景11-12
  • 1、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各主权国家最重要的现实安全威胁11
  • 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决心对塔利班动武11-12
  • (二) 国内背景12-14
  • 1、巴国内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任务繁重12
  • 2、巴基斯坦面临的安全威胁12-14
  • (三) 穆沙拉夫政府反恐政策提出的主要原因14-17
  • 1、打破外交孤立,重返国际社会14-15
  • 2、获得经济援助,走出经济困境15-16
  • 3、巩固了穆沙拉夫的政权16
  • 4、发展对美关系,,部分消解来自印度的压力16-17
  • 二、穆沙拉夫政府反恐政策的内容和特点17-30
  • (一) 反恐政策的内容及措施18-24
  • 1、改组三军情报局19
  • 2、慎重对待宗教极端主义19-20
  • 3、采取措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0-21
  • 4、加强国际反恐合作21-22
  • 5、积极寻求与印度和解克什米尔问题22-24
  • (二) 反恐政策的特点24-30
  • 1、复杂性和执行难度较大24-26
  • 2、反恐政策的推行与美国南亚的反恐行动高度配合26-27
  • 3、穆沙拉夫政权本身具有脆弱性,反恐政策易受外界势力影响27-29
  • 4、反恐政策始终没有得到全体民众的支持29-30
  • 三、穆沙拉夫政府反恐政策失败的原因分析30-43
  • (一) 穆沙拉夫政府反恐政策后期遭遇重大挫折表现31-38
  • 1、恐怖暴力活动呈现全面上升趋势31-32
  • 2、巴政府军事行动导致政府与部落关系紧张32-34
  • 3、国内极端主义影响有所扩大34-35
  • 4、巴国内反美情绪急剧升温35-36
  • 5、穆沙拉夫总统逐渐被巴政坛孤立36-38
  • (二) 造成巴反恐越反越恐原因评析38-43
  • 1、英国殖民者遗留下的后患:普什图跨界民族问题38-39
  • 2、中央政府对西北并经部落地区长期难以进行有效管理39-40
  • 3、宗教极端势力在巴国内政治生活中长期具有较大影响40-41
  • 4、阿富汗国内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产生溢出效应41-42
  • 5、美国在巴基斯坦反恐问题上的功利主义立场42-43
  • 结束语43-47
  • (一) 正确看待巴基斯坦的反恐问题43-44
  • (二) 穆沙拉夫政府的反恐政策实施后果对我国反恐的启示44-47
  • 1、继续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45
  • 2、反恐是国家的内部事务,外界过多干涉会适得其反45-46
  • 3、我国在反恐斗争中要妥善处理好宗教民族问题46
  • 4、注重国际反恐合作46-47
  • 注释47-48
  • 参考文献48-52
  • 发表论文清单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走出“9·11”[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34期

2 兰江;;巴基斯坦新阶段反恐斗争:成效、不足与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艳茹;;2011年1—3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俊扬;美反恐政策首次大调整[N];中国国防报;2005年

2 彭念;美国反恐,亚洲巨变[N];国防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安峥;美十年反恐未能治本[N];解放日报;2011年

4 驻联合国记者 唐宇华;“9·11”十年:“美式反恐”越反越恐?[N];文汇报;2011年

5 刘写意;日本和美国签订协议相互简化通关手续[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杨晴川;“9·11”前夕,美反恐政策到底什么样[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江亦丽;美国反恐政策与亚洲安全新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8 记者 陈晓晨 许钊颖;后本·拉丹时代美国反恐和对外政策[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 路照 记者 李良勇 聂晓阳;CIA专家:伊战是送给本·拉丹的“大礼”[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林颖;美最高法院受理拉登司机上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贵洪;超越均势[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阿明;布什主义——关于美国新帝国战略的一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菊;穆沙拉夫政府的反恐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9年

2 武晓立;二十世纪美国反恐政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檀芳;美国反恐政策的文化动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毕琼;9·11后美国反恐政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许文涛;反恐国家责任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夏自钊;话语如何建构“敌人”和“威胁”[D];复旦大学;2010年

7 郭策;用“定位理论”分析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的电视广告[D];厦门大学;2007年

8 刘杨;美国《时代》周刊灾难新闻报道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谈宝君;乔治·W·布什反恐政策中的单边主义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徐琰;反恐排爆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穆沙拉夫政府的反恐政策评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65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