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唯物史观视域下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学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21:56
【摘要】:生活世界殖民化学说是哈贝马斯对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和考量的产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意义。哈贝马斯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其理论吸收了许多前人的思想,而后他又从交往行动理论出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重建。本文旨在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学说进行梳理和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这一理论,在对其积极因素进行肯定的同时,对其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从现实出发,分析哈贝马斯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进而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指出本研究的意义旨趣,梳理学术界关于这一学说的研究进展,最终归纳出前人研究的未尽之处:即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较多,但从唯物史观审视这一学说的研究却十分少有。第二章是以马克思的感性世界为视角来分析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概念解读,以此说明了这一理论的来源及基本特征,简要介绍哈贝马斯如何借鉴和吸收胡塞尔等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并将其进行语言学改造,论述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所具备的三大特征,并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同马克思的感性世界做了对比,分析二者的共通之处。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生活世界殖民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本章从生活世界与系统关系的演变过程着手,论述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具体表现,追本溯源探究殖民化的原因——即生活世界合理化,最后进行展望,提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途径——即构建理想言说情境下的交往共同体。第四章审视这一学说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和背离之处。结语部分分析这一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未来中国发展的启示借鉴,该理论的立足点实际上就是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立足点决定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就是对这一制度本身进行辩护。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凤伟;;殖民化与合理化——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探析[J];长江丛刊;2017年10期

2 金一南;;香港必须“去殖民化”![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02期

3 廖洪中;崔丽芳;;文化传统影响下翻译的双向殖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4 张天;;论19世纪亚洲的殖民化与资本主义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1期

5 方垒;;从“考研热”看中国社会的“生活世界殖民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年02期

6 阳海音;;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0期

7 常胜;;俄国对黑龙江边疆的殖民化[J];北大史学;2008年00期

8 王厚龙;反思殖民入侵 对信息殖民化说“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年09期

9 汪光宁;;英国殖民化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8年22期

10 石平萍;;去殖民化的非洲视角——评马哈茂德·马姆达尼的《界而治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希亮;;张氏政权时期关东州满铁附属地城镇建设及殖民化特征[A];张氏父子与东北城市现代化建设暨冯庸抗战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赴香港特派记者 范凌志 王雯雯 陈青青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 孙微 雨晴;去殖民化,香港为何没做到位[N];环球时报;2019年

2 比诺德·辛格(Binod Singh)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教师;在年轻人的思维中去殖民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 吉;信息“殖民化”的再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4 曾爱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非洲“去殖民化”任重而道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潘晟;生活不应被工作“殖民化”[N];上海金融报;2012年

6 对话人:董健 丁帆 王彬彬 张生 叶君;特征分析:殖民化与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真言;正视资本市场安全问题[N];经济观察报;2005年

8 鲁文忠;世纪末的误区[N];文艺报;2000年

9 台湾东海大学教授 徐武军;“自我殖民化”的台湾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安德鲁·芬伯格 高海青 陶焘 译;网络社区:一股新的力量[N];学习时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华;唯物史观视域下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学说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2 刘小玲;解殖民化与文学翻译[D];新疆大学;2006年

3 李峥;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中国文学翻译中的解殖民化[D];天津大学;2012年

4 周暾;对中国当代艺术后殖民化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占西;日伪时期河南铁路殖民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7年

6 陈婕;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曾振华;后殖民视角下《朋友》的人物刻画[D];宁波大学;2011年

8 贝原;台湾光复初期的“去殖民化”教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月华;历史重建中的迷失——沦陷区作家梅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龚华燕;英属印度时期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3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693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