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悖论的根源——基于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视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2 刘舒;薛忠义;;东亚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及其启示——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3年01期
3 张慧智;于艇;;朴槿惠政府的东北亚外交政策新课题[J];东北亚论坛;2014年01期
4 董向荣;韩献栋;;“朝鲜半岛信任进程”:背景、特征与展望[J];东北亚论坛;2014年03期
5 韦宗友;;中美战略妥协与东亚安全秩序构建[J];国际观察;2014年04期
6 韩爱勇;;东北亚大国协调与复合型安全合作架构的建立[J];当代亚太;2013年06期
7 刘中伟;;东亚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走向[J];当代亚太;2014年04期
8 朴炳Ym;;朴槿惠政府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的具体化和改进方向[J];当代韩国;2014年01期
9 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6年03期
10 金仁淑;;日本政治制度演化与经济绩效[J];日本学刊;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云卿;;双重视角下的公民教育之路:新加坡的例证及其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学文;;大学理性失范:概念、表现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陈巧燕;;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种族融合政策及启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王卫军,邹健;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动力结构与历史分期[J];当代法学;2003年04期
5 薛金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模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6 黄存金;;试论新加坡廉政建设及其对我国的现实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郑振捷;;开拓创新、乐观进取——美国西部开发与其民族性格的塑造[J];法制与社会;2008年01期
8 陈芬芳;;浅谈当代美国的民族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8年06期
9 赵兵;;东亚威权政体产生研究:新加坡个案研究文献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0年13期
10 李兰;;国家民族主义:美国称霸全球的内在情结[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郭建军;独立以来新加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D];云南大学;2012年
4 张廉;民国时代经济法律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汪波;南浔社会的近代变迁(1840-1937)[D];浙江大学;2006年
6 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D];清华大学;2001年
7 马步云;现代化风险初探[D];复旦大学;2006年
8 张兰英;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若干反思和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沈惠平;美国民族主义对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李广海;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决策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刘微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现状及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杨悦;革命与工业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燕平;论农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赵树维;新加坡民主转型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6 王妍;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宋琦;体育报道与民族情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宁;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9 熊艳;论现代性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10 孟瑞霞;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重力;盛玮;;中日韩FTA战略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8年01期
2 刘昌黎;;TPP的内容、特点与日本参加的难题[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3 韩献栋;;韩国的外交困境:一个概括性框架的解读[J];东北亚论坛;2012年03期
4 崔志鹰;;全球化对韩国社会的影响[J];当代韩国;2007年04期
5 石源华;;中韩民间文化冲突的评估、解因和应对[J];当代韩国;2009年02期
6 韩仁熙;;当前韩中文化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韩国;2011年01期
7 倪峰;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8 魏燕慎;“雁行模式”式微 多元分工格局初现[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9 蔡鹏鸿;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亚太;2005年03期
10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瑜;[N];学习时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鲁慧;;政治稳定:东亚国家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 ;东亚国家内忧大于外患[J];领导决策信息;1998年29期
3 朱以青;论转型中的东亚国家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宋国友;东亚为什么是安全的[J];战略与管理;2003年06期
5 成泓;“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当代韩国;2004年01期
6 杨鲁慧;;论当代东亚国家政治发展及民主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3期
7 ;编者的话[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8 李松玉;张旺;;论东亚国家社会转型期政治合法性的特征[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9 杜洁;;欣欣向荣的亚洲经济[J];学习月刊;1997年08期
10 李路曲;论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及其特色[J];政治学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玉梅;孙南;;东亚国家和地区田径现状对比分析(英文)[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杨鲁慧;;当代东亚国家民主政治转型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周边国家民主经验借鉴的视角[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庆华;东亚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顾玉清;东亚国家加强投资合作[N];人民日报;2005年
3 综;中国力推与东亚国家的投资合作[N];国际商报;2008年
4 记者 杨晴川;东亚国家力争走出金融危机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延边大学教授 孙春日;东亚国家共同抵制错误史观[N];人民日报;2014年
6 宋国友 复旦大学 美国研究中心博士;以FTA之名[N];东方早报;2007年
7 记者 傅云威;金融危机也是东亚国家互信合作的新契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杨晴川;东亚国家力争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影响[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9 曹文忠;世行提出东亚国家贸易一体化的七条建议[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10 钟声;合作是把握东亚未来的关键[N];人民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云玉;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透视[D];暨南大学;2000年
2 曹娜;东亚国家新权威主义政体与现代化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王庆钊;浅析东亚意识的觉醒[D];外交学院;2007年
4 李铮;论政治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7年
5 贾洁;东亚国家汇率政策的博弈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6 万秋波;论冷战后东亚安全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学文;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郭萍;东亚地区认同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9 徐磊;东亚秩序重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王威;东亚国家和地区内部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82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78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