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10:28
本杰明·巴伯是当代西方强势民主理论的首创者和主要倡导者。自由主义民主不仅在理论界傲视群雄,并且在政治制度构建和社会实践方面也取得重大胜利。但是,自由主义民主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自由主义民主中流露出的非民主因素也日渐显露出来,给社会实际和政治生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新古典自由主义用市场取代了政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神话,经济领域中的“外购”模式延伸到了民主政体中,人们将他们的民主责任“外购”给选举出来的代表,这就开始产生了一个异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败坏公共利益,逐渐使民主变得形同虚设。巴伯称之前的自由主义民主为“弱势民主”,因为自由主义民主在对民主和自由两方面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同的,自由主义民主对自由的偏爱使得天平倾向了自由的一侧。因此,民主被看成了是怀疑的、审慎的和不确定的对象。巴伯不仅对这种看法做了深入地批判,还对自由主义民主的典型代表代议制做了深刻地剖析。巴伯的强势民主重新阐述了参与和公民身份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此基础上来修补弱势民主的缺陷,唤醒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责任感,强化人民对权力中心的亲近感。巴伯对强势民主具体实施措施的设计...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杰明·巴伯对自由主义弱势民主的批判
1.1 自由主义弱势民主概述
1.1.1 自由主义民主的演变
1.1.2 自由主义民主的构建
1.2 自由主义弱势民主理论缺陷
1.2.1 自由主义机械的方法论
1.2.2 自由主义孤独的个人观
1.3 自由主义弱势民主实践困境
1.3.1 多数原则与民主相悖
1.3.2 无法有效地转化冲突
2 本杰明·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
2.1 强势民主的理论内涵
2.1.1 强势民主的含义
2.1.2 强势民主理论的政治条件
2.1.3 强势民主理论的核心要素
2.2 强势民主的认识论过程
2.2.1 政治讨论
2.2.2 制定决策
2.2.3 共同行动
2.3 强势民主的制度化设计
2.3.1 公共讨论的制度化
2.3.2 公共决策的制度化
2.3.3 公共行动的制度化
3 本杰明·巴伯对弱势民主的修正
3.1 对弱势民主哲学层面上的修正
3.1.1 对非政治前设概念的修正
3.1.2 对原子式个人本质的修正
3.2 对弱势民主政治层面上的修正
3.2.1 强调共同体的作用
3.2.2 突出公民身份的作用
3.3 对弱势民主实践层面上的修正
3.3.1 对解决冲突方式的修正
3.3.2 对政治参与方式的修正
4 本杰明·巴伯的强势民主评析
4.1 强势民主的贡献
4.1.1 提供了民主发展新思路
4.1.2 推动了参与民主的发展
4.2 强势民主的理论困境
4.2.1 无法跳出政治理论的前设概念
4.2.2 片面强调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4.3 强势民主的实践障碍
4.3.1 无法克服普遍利己主义
4.3.2 民主参与模式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964430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杰明·巴伯对自由主义弱势民主的批判
1.1 自由主义弱势民主概述
1.1.1 自由主义民主的演变
1.1.2 自由主义民主的构建
1.2 自由主义弱势民主理论缺陷
1.2.1 自由主义机械的方法论
1.2.2 自由主义孤独的个人观
1.3 自由主义弱势民主实践困境
1.3.1 多数原则与民主相悖
1.3.2 无法有效地转化冲突
2 本杰明·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
2.1 强势民主的理论内涵
2.1.1 强势民主的含义
2.1.2 强势民主理论的政治条件
2.1.3 强势民主理论的核心要素
2.2 强势民主的认识论过程
2.2.1 政治讨论
2.2.2 制定决策
2.2.3 共同行动
2.3 强势民主的制度化设计
2.3.1 公共讨论的制度化
2.3.2 公共决策的制度化
2.3.3 公共行动的制度化
3 本杰明·巴伯对弱势民主的修正
3.1 对弱势民主哲学层面上的修正
3.1.1 对非政治前设概念的修正
3.1.2 对原子式个人本质的修正
3.2 对弱势民主政治层面上的修正
3.2.1 强调共同体的作用
3.2.2 突出公民身份的作用
3.3 对弱势民主实践层面上的修正
3.3.1 对解决冲突方式的修正
3.3.2 对政治参与方式的修正
4 本杰明·巴伯的强势民主评析
4.1 强势民主的贡献
4.1.1 提供了民主发展新思路
4.1.2 推动了参与民主的发展
4.2 强势民主的理论困境
4.2.1 无法跳出政治理论的前设概念
4.2.2 片面强调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4.3 强势民主的实践障碍
4.3.1 无法克服普遍利己主义
4.3.2 民主参与模式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964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96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