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米·巴巴后殖民混杂性理论评析
发布时间:2021-01-17 16:29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界的热门话题,起初用于研究殖民主义时期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东西方之间的关系。霍米·巴巴作为后殖民理论的重要阐述者之一,他的混杂性理论研究方法新颖、视角独特,博得了学界的瞩目,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而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存在类似于“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化殖民”问题,霍米·巴巴试图将混杂性沿用至今,来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问题。本文主要回顾了后殖民理论思想家们的重要观点,从霍米·巴巴的理论中找到与他们的相似或差异之处,并且较为完整地论述了混杂性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这一理论的运作机制和想要达到的效果,并且与当今社会的全球化特征相联系,研究当代的民族身份和世界主义问题。最后总结出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霍米·巴巴后殖民混杂性理论基础
(一) 巴赫金的的杂交理论对巴巴的影响
(二) 巴巴对拉康精神分析法的运用
(三)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巴巴的启示
二、混杂性理论主要内容
(一) 霍米·巴巴与后殖民理论的关系
1. 霍米·巴巴的理论地位
2. 赛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不同理论视角
(二) 混杂性的发现与殖民权威的瓦解
1. 混杂性的存在基础——“自我”和“他者”二元对立的逆反
2. 混杂、重复与权威性的挑战
3. 被殖民者的抵抗和权威的瓦解
(三) 混杂性批评策略
1. 模拟
2. “第三空间”
3. 身份的协商
三、霍米·巴巴关于世界发展的思考
(一)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
1. 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2. 全球化对文化身份的影响
(二) 世界主义
1. 世界主义概述
2. 巴巴眼中的世界主义
3. “第四世界”及其话语权的建构
四、霍米·巴巴后殖民混杂性理论评价
(一) 混杂性理论的意义
1. 对殖民话语霸权的消解
2. 倡导文化差异,反对多元文化观
3. 对“第四世界”群体的关注
(二) 缺陷与不足
1. “本土世界主义”的局限性
2. 对精神分析法的片面使用
3. 过分强调“话语”忽视“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的拉康特色[J]. 贺玉高. 中州大学学报. 2012(04)
[2]身份政治与后殖民主义文论[J]. 范永康.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3]霍米·巴巴以殖民话语为媒介的精神分析[J]. 康孝云. 北方论丛. 2012(04)
[4]后殖民理论综述[J]. 罗克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5]作为叙事的民族——论民族认同的后殖民解构[J]. 罗如春. 中华文化论坛. 2012(01)
[6]巴赫金视角下的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J]. 贺玉高. 中州大学学报. 2011(06)
[7]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J]. 倪蓓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8]霍米·巴巴的杂交身份理论及其不满[J]. 贺玉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9]评点霍米·巴巴——兼与四海为家者说“在地性”[J]. 许江. 书城. 2011(04)
[10]空间转向、文化协商与身份重构——霍米·巴巴后殖民文化批评思想述评[J]. 查日新. 国外理论动态. 2011(03)
本文编号:2983210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霍米·巴巴后殖民混杂性理论基础
(一) 巴赫金的的杂交理论对巴巴的影响
(二) 巴巴对拉康精神分析法的运用
(三)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巴巴的启示
二、混杂性理论主要内容
(一) 霍米·巴巴与后殖民理论的关系
1. 霍米·巴巴的理论地位
2. 赛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不同理论视角
(二) 混杂性的发现与殖民权威的瓦解
1. 混杂性的存在基础——“自我”和“他者”二元对立的逆反
2. 混杂、重复与权威性的挑战
3. 被殖民者的抵抗和权威的瓦解
(三) 混杂性批评策略
1. 模拟
2. “第三空间”
3. 身份的协商
三、霍米·巴巴关于世界发展的思考
(一)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
1. 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2. 全球化对文化身份的影响
(二) 世界主义
1. 世界主义概述
2. 巴巴眼中的世界主义
3. “第四世界”及其话语权的建构
四、霍米·巴巴后殖民混杂性理论评价
(一) 混杂性理论的意义
1. 对殖民话语霸权的消解
2. 倡导文化差异,反对多元文化观
3. 对“第四世界”群体的关注
(二) 缺陷与不足
1. “本土世界主义”的局限性
2. 对精神分析法的片面使用
3. 过分强调“话语”忽视“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的拉康特色[J]. 贺玉高. 中州大学学报. 2012(04)
[2]身份政治与后殖民主义文论[J]. 范永康.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3]霍米·巴巴以殖民话语为媒介的精神分析[J]. 康孝云. 北方论丛. 2012(04)
[4]后殖民理论综述[J]. 罗克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5]作为叙事的民族——论民族认同的后殖民解构[J]. 罗如春. 中华文化论坛. 2012(01)
[6]巴赫金视角下的霍米·巴巴杂交性理论[J]. 贺玉高. 中州大学学报. 2011(06)
[7]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J]. 倪蓓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8]霍米·巴巴的杂交身份理论及其不满[J]. 贺玉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9]评点霍米·巴巴——兼与四海为家者说“在地性”[J]. 许江. 书城. 2011(04)
[10]空间转向、文化协商与身份重构——霍米·巴巴后殖民文化批评思想述评[J]. 查日新. 国外理论动态. 2011(03)
本文编号:2983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98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