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当代美国华人就业问题分析:1965—1990年

发布时间:2017-04-11 18:14

  本文关键词:当代美国华人就业问题分析:1965—1990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美国《1965年移民法》实施后,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华人源源不断涌入美国。蜂拥而至的新移民改变了原有华人社区的人口构成,致使当代美国华人的教育背景、职业构成、思想文化、生活习俗更为复杂。作为外来移民,,旅美华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这是他们美国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最能体现其政治、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本文在资料上以美国学者的著述和政府调查报告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1965—1990年间美国华人的就业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正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1965年以后美国华人在地域来源、性别、年龄、学历、技术及区域流向等方面的构成,分析了这些构成的特色及变化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美国华人的就业特征,勾勒了华人的就业模式、妇女的就业趋势与走向、区域差异以及美国出生的华人与外国出生华人之间的就业差异。 第三部分阐述影响华人就业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济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政府培训体系的形成、“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二是内因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传统文化的作用、民族社区经济的崛起和华人的互相精神。 第四部分剖析了华人就业中存在的就业不足、种族歧视、人均收入偏低等问题及其根源。 结论部分探讨华人就业状况对其美国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居住空间的郊区化、参政意识的增强和异族通婚的增长等方面。
【关键词】:美国华人 就业特征 就业原因 美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D77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目录7-9
  • 引言9-12
  • 一、 当代美国的华人构成12-18
  • (一) 来源构成13-14
  • (二) 性别构成14-15
  • (三) 年龄构成15-16
  • (四) 学历及技术构成16-17
  • (五) 区域流向构成17-18
  • 二、 美国华人的就业特征18-25
  • (一) 就业中的两极分化18-20
  • (二) 华人妇女高就业20-21
  • (三) 就业的区域差异21-23
  • (四) 华人内部就业差异23-25
  • 三、 影响华人就业因素分析25-32
  • (一) 战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就业培训体系的形成25-26
  • (二) 《民权法案》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26-27
  • (三) 儒家传统思想与华人重视教育观念27-28
  • (四) 民族社区经济的崛起28-32
  • 四、 华人就业中的问题32-38
  • (一) 问题表现32-34
  •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34-38
  • 结论38-42
  • 参考文献42-47
  • 附录47-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美 ,黄兆群;美国华人史研究概况[J];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01期

2 钟新;;美国华人科技人才辈出[J];南方论刊;1994年04期

3 袁振江;漫谈美国华人律师[J];政法论丛;1996年01期

4 张铭;;美国华人名人家庭趣谈[J];侨园;1996年03期

5 晓照;;美国华人经济现状与展望[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01期

6 麦子;;美国华人参政现状[J];侨园;1994年02期

7 闻隽;朱锦汉;;美国华人陈参盛将珍藏的新宁铁路历史图片复制品寄赠台山[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6年Z1期

8 沈立新;美国华人新移民状况研究[J];八桂侨刊;1996年02期

9 陈欣;《金山之旅——一个美国华人家族的百年史诗》[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10 黄小坚;美国华人一个半世纪的沧桑[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义华;;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刘满贵;;《花鼓歌》:美国华人移民文学的里程碑[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3 谭天星;;华族的海外发展与华人社区变化的探讨[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4 陶森;;在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上的发言[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庄国土;;论中国海外新移民:以近30年福州移民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李其荣;王春;;华人三重性:美国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比较研究[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张忠民;陈同;;“孙中山与海外华人”学术研讨会综述[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8 许燕;;论美华文学多元混成的边际文化特性[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陈广万;;关于台山上下川岛筹建“世界华侨之窗”人造景区的构想[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10 赵玉明;;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A];聚焦世界华语播音[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卓明;美国华人保姆维权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记者 王建刚;调查显示亚裔美国人在美仍受歧视[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中心;美国华人创业者协会成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记者 林亚茗邋通讯员 沈卫红;万庆良会见美国华人专家[N];南方日报;2008年

5 曹卫国;美国华人送礼,讲究价廉物美[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徐光;美国华人的改行变奏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美国华人移民福州人增长最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王波;美国华人参政意识有飞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沈受君;服务周到的美国华人导游[N];中国旅游报;2003年

10 记者 龚保华 孟凌云;我省两书画家在美获殊荣[N];吉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迎雪;隔离、融合与多元——美国华人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高小刚;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至2004年)[D];暨南大学;2005年

4 马斌;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6 孙逊;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研究(1949-2002)[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罗俊

本文编号:299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99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f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