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表征与治理路径

发布时间:2021-03-20 23:17
  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底层借助互联网技术,运用套路化、模式化的话语策略聚合言论力量、社会行动,介入、影响公共舆论的话语霸权。中国社会转型激发的"深层矛盾","后真相"现象渲染的"病态心理"等症结,经由新媒体"技术赋权"的无限放大,形塑和推动网络民粹主义的泛起、传播。作为一种"符号—行为"的话语形式,网络民粹主义聚焦"社会议题",运用"二元对立"叙事结构、"另类事实"吸睛方式、"情感互动"舆论手段等生产策略,塑造出以"‘平民至上’‘虚无主义’‘暴力崇拜’"为特征的反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主导话语引领舆情秉持的民本性、科学性、法治性背道而驰。结合网络民粹主义的反话语表征,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从改善和保障民生、强化网络监管和法规建设、提升公众理性认知等方面对这些行为进行消解,使社会舆论回归公共利益的真正诉求。 

【文章来源】:理论导刊. 2020,(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实质以及在中国泛起的动因
    (一)中国社会转型激发的“深层矛盾”是网络民粹主义生成的现实土壤
    (二)“后真相”现象渲染的“畸形心理”是网络民粹主义泛滥的主观因素
    (三)互联网主导下的“技术赋权”是网络民粹主义泛滥的直接原因
二、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体系的生产策略及基本呈现
    (一)塑造“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标榜“平民至上”的阶层对立
    (二)贯用“另类事实”的吸睛方式,宣扬“虚无主义”的意义缺场
    (三)紧抓“情感互动”舆论手段,凸显“暴力崇拜”的情绪极化
三、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反话语特征负面影响的路径
    (一)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强化网络舆论监管和法规建设,构建客观、真实的媒体环境
    (三)提升公众理性认知,强化其参与网络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话语赋权与资本博弈:公共政策场域的网络民粹主义[J]. 何志武,宋炫霖.  当代传播. 2017(03)
[2]政治表达与话语建构——网络模仿体的话语功能及意义研究[J]. 曹洵.  新闻界. 2013(23)
[3]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J]. 李培林.  社会. 2005(01)



本文编号:3091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091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c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