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革命合法性之辩 ——罗莎·卢森堡社会革命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08:05
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捍卫者。为应对修正主义和官方正统派在实证化的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对经典批判理论的误读而导致的革命观的迷误,她在阐释马克思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基础上,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革命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总体性探究。罗莎·卢森堡不仅依照马克思的论证逻辑,以辩证总体观作为方法论原则,通过经济分析重构了“资本积累理论”;通过阶级分析高扬了“群众运动自发论”;即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革命观建构的客观向度与主观向度的辩证阐释为社会革命合法性提供论证。而且,她还通过对俄国革命和西欧特别是德国革命的指导和反思对其社会革命合法性进行确证,从而为使其社会革命理论转化为一种政治实践策略,进一步回答和解决社会革命何以可能、何以可行提供理论依据。重温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社会革命观,将其问题的当代性引入人们视野,她对资本运行的客观逻辑的揭示,她对解放与自由的理解,特别是她的独特的革命理念——坚持阶级政治方向的群众创造观,关涉着对资本全球化引出的资本界限问题以及苏东事变引出的社会主义革命模式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认识与把握卢森堡的社会革命观能为资本...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导论
一、卢森堡社会革命观研究的当代意义
二、卢森堡社会革命观研究的诸种路径
三、本文的基本逻辑框架
第一章 社会革命合法性溯源:马克思社会革命观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历史考察
一、“法哲学批判”到“政治解放”批判
二、“异化劳动批判”到“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则”的确立
三、历史唯物主义深层视野下的社会革命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论证逻辑
一、社会结构变革的政治经济学论证
二、人的存在方式的人本学论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革命合法性困境:第二国际理论家革命观之迷误
第一节 时代难题与“悖论之嫌”
一、时代变迁所致的革命理论的困境
二、经典批判理论的复杂性所致“悖论之嫌”
第二节 诠释与误读:经典批判理论的分化
一、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派:进化主义的革命
二、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派:折中主义的改良
第三节 修正还是背离:革命批判精神的陨落
一、背离马克思主义:错失革命批判精神
二、向马克思复归:“打开”马克思主义的尝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会革命何以可能:拓新经典批判的理解模式
第一节 辩证总体观:卢森堡革命观的方法论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一种研究方法”而非理论体系
二、总体性辩证法:“最全面的历史观点”
第二节 政治经济批判:资本运行的客观逻辑
一、“崩溃论”与“适应论”:对资本运行逻辑的两种理解
二、资本积累与“崩溃”:基于资本的空间批判的解释
三、资本积累与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揭示
第三节 阶级主体分析:群众运动的辩证思考
一、重申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合法性
二、建构群众运动自发性论说
三、群众运动自发论客观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革命何以可行:对俄国与西欧革命的思考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还是野蛮
一、1905 年俄国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潜蕴
二、俄国革命方略对德国革命的借鉴意义
三、资本主义与野蛮
第二节 革命与和平的反革命之危险
一、土地与新私有制
二、民族自决与国际无产阶级力量的削弱
三、民主还是专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体性社会革命观:实践的历史辨正
第一节 卢森堡的社会革命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一、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革命观构建
二、以理论和实践统一为内核的总体性革命观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双重革命
第二节 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对卢森堡理论的质疑
一、“自我集中制”与“极端集中主义”的论争及影响
二、“卢森堡主义”
三、斯大林主义与卢森堡总体性革命观
第三节 对卢森堡总体性革命观的实践审思
一、资本全球化与卢森堡总体性革命观的再出场
二、苏东剧变与卢森堡自发性理论的彰显
三、遭遇卢森堡还是回到卢森堡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分工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J]. 王虎学. 东岳论丛. 2013(08)
[2]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解释框架再认识[J]. 王义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03)
[3]关于马克思1848年德国不断革命思想的再研究[J]. 曹浩瀚.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6)
[4]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J]. 孙利国. 中共党史研究. 2011(02)
[5]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J]. 庞卓恒.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1)
[6]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缘起探析[J]. 张祥云.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0(04)
[7]“自我集中制”:党内民主的理论渊源——论罗莎·卢森堡对发展党内民主理论的贡献[J]. 贾淑品. 江汉论坛. 2010(07)
[8]从“集中制”到“民主的集中制”——评罗莎·卢森堡对发展列宁建党组织原则所起的重要作用[J]. 贾淑品.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4)
[9]卢森堡理解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模式创新及其哲学意蕴[J]. 姚顺良,夏凡. 学海. 2009(02)
[10]论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J]. 欧江. 长沙大学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列宁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 许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59039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导论
一、卢森堡社会革命观研究的当代意义
二、卢森堡社会革命观研究的诸种路径
三、本文的基本逻辑框架
第一章 社会革命合法性溯源:马克思社会革命观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历史考察
一、“法哲学批判”到“政治解放”批判
二、“异化劳动批判”到“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则”的确立
三、历史唯物主义深层视野下的社会革命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论证逻辑
一、社会结构变革的政治经济学论证
二、人的存在方式的人本学论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革命合法性困境:第二国际理论家革命观之迷误
第一节 时代难题与“悖论之嫌”
一、时代变迁所致的革命理论的困境
二、经典批判理论的复杂性所致“悖论之嫌”
第二节 诠释与误读:经典批判理论的分化
一、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派:进化主义的革命
二、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派:折中主义的改良
第三节 修正还是背离:革命批判精神的陨落
一、背离马克思主义:错失革命批判精神
二、向马克思复归:“打开”马克思主义的尝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会革命何以可能:拓新经典批判的理解模式
第一节 辩证总体观:卢森堡革命观的方法论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一种研究方法”而非理论体系
二、总体性辩证法:“最全面的历史观点”
第二节 政治经济批判:资本运行的客观逻辑
一、“崩溃论”与“适应论”:对资本运行逻辑的两种理解
二、资本积累与“崩溃”:基于资本的空间批判的解释
三、资本积累与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经济根源的揭示
第三节 阶级主体分析:群众运动的辩证思考
一、重申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合法性
二、建构群众运动自发性论说
三、群众运动自发论客观性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革命何以可行:对俄国与西欧革命的思考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还是野蛮
一、1905 年俄国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潜蕴
二、俄国革命方略对德国革命的借鉴意义
三、资本主义与野蛮
第二节 革命与和平的反革命之危险
一、土地与新私有制
二、民族自决与国际无产阶级力量的削弱
三、民主还是专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体性社会革命观:实践的历史辨正
第一节 卢森堡的社会革命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一、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革命观构建
二、以理论和实践统一为内核的总体性革命观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双重革命
第二节 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对卢森堡理论的质疑
一、“自我集中制”与“极端集中主义”的论争及影响
二、“卢森堡主义”
三、斯大林主义与卢森堡总体性革命观
第三节 对卢森堡总体性革命观的实践审思
一、资本全球化与卢森堡总体性革命观的再出场
二、苏东剧变与卢森堡自发性理论的彰显
三、遭遇卢森堡还是回到卢森堡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分工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J]. 王虎学. 东岳论丛. 2013(08)
[2]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解释框架再认识[J]. 王义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03)
[3]关于马克思1848年德国不断革命思想的再研究[J]. 曹浩瀚.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6)
[4]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J]. 孙利国. 中共党史研究. 2011(02)
[5]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J]. 庞卓恒.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1)
[6]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缘起探析[J]. 张祥云.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0(04)
[7]“自我集中制”:党内民主的理论渊源——论罗莎·卢森堡对发展党内民主理论的贡献[J]. 贾淑品. 江汉论坛. 2010(07)
[8]从“集中制”到“民主的集中制”——评罗莎·卢森堡对发展列宁建党组织原则所起的重要作用[J]. 贾淑品.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4)
[9]卢森堡理解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模式创新及其哲学意蕴[J]. 姚顺良,夏凡. 学海. 2009(02)
[10]论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J]. 欧江. 长沙大学学报. 2009(01)
博士论文
[1]列宁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 许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59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159039.html